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寒风中,一群人爬上50米高空给管道容器做“B超”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1-25 12:53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11月25日讯(记者刘睿彻 通讯员杨红玉)在近50米高空一边听着北风呼啸,一边对压力容器进行检测;在只能1人爬进的“人孔”中穿过,深入容器内部进行检测。10月底开始,为配合中韩(武汉)石化四年一度的停产大检修,市锅检所的技术人员经历这样“钻天进洞”般的检测已近1个月。

  50米高空检测 寒风刮得脸疼

  据悉,四年一度的停产大检修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石化设备安全生产。2020年10月28日开始,武汉市锅检所检验项目组进驻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及其下游企业武汉鲁华鸿锦新材料有限公司大检修现场,对两公司6台电站锅炉,351台压力容器、901条(46千米)压力管道开展定期检验。

  技术人员深入容器内部检测。黄志镕 摄

  由于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停产大检修工期紧、检验设备量大,留给检验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为服务企业并保证检验工作质量,市锅检所共抽调45名检验骨干吃住在一线。

  早一天高质量地完成,企业就能早一天开工,恢复生产。检测技术人员们铆足了劲。

  压力容器是检测重点。长江日报记者看到,一种压力容器——脱硫反应器高近50米,呈现出一个巨型的圆柱,围绕其搭建了操作平台,像一座大楼。

  这里没有电梯,只有钢架搭建的13层楼梯,技术人员带着超声波探伤仪、TOFD、相控阵、搭载红外热成像仪的无人机、内窥镜等先进检测技术装备,全力以赴精心检验。背着几十斤重的检测设备,也不过几分钟就到楼顶,“天天爬,习以为常了”。11月23日,锅检所现场负责人黄志镕登上反应器顶端复核返修缺陷,在50米的高空,感受到北风剧烈的呼啸声,刮着脸都有些疼。

  停产检修,多个单位在一起联合作业,安全最重要。“检修千万项,安全第一项”“安全决定成败 质量就是生命”,现场的大幅标语醒目突出。

  有巨型的压力容器,也有小型的压力容器。记者看到一种压力容器,像一台槽罐车,一个允许人进入的圆形小门,被称为“人孔”,直径只有50厘米,刚刚够一个人爬进去。技术人员入内,很多部位只能半蹲着检测。

  仅容一人通过的“人孔”。记者刘睿彻 摄

  硫磺装置内的压力容器,尽管检测前会清洗置换装置内的介质,容器内仍会有刺鼻的味道,技术人员佩带呼吸器入内检测。从容器内出来,技术人员就是一身油泥。

  搭脚手架爬楼 给管道做B超

  压力管道是另一项检测内容。记者看到,37岁的黄东鎏躬身站在脚手架搭建的约3米的高平台上,给管道涂抹一些润滑物质,然后用工业超声仪器对压力管道进行探伤检测。

  技术人员搭建脚手架爬楼检测。黄志镕 摄

  黄志镕介绍,其实工业超声和人体做B超是一个原理,能发现焊缝内部的埋藏缺陷。在停产检修前,管道里储存的往往是易燃易爆物质,如果管道有缺陷,发生泄漏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操作要求,39岁的张正华正在楼下监护。黄东鎏、张正华两人轮换操作。他们从10月28日进驻工地,就没有回过家。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如此。刚带队进驻工地,黄志镕的儿子便出生了,他匆匆回家安排好家庭后,又一头扎进检验现场。

  攀爬压力管道,需要搭建脚手架,佩戴安全带一步步爬上去进行检测,而压力管道最高有几十米,检测非常考验体力。

  黄志镕表示,这次检测”80后”成为主力,七成以上是研究生,六成以上是高级工程师。一方面,”80后”技术能力成熟过硬,另一方面,年富力强,才能承受高强度的体力消耗。

  技术人员平均每天要检测30—40条压力管道。压力管道像人的血管一样,有主动脉,也有毛细血管。技术人员首先要对管道布置走向非常熟悉,了然于心,然后要明白工艺原理,明白风险点在哪里,再针对性地检测相关部位。

  发现疑难问题,晚上还要进行技术讨论。对于需要处理的缺陷,市锅检所技术团队下达意见书,企业经过返修处理,技术团队确认,达到要求才能重新启用设备。

  截至目前,已完成电站锅炉检验4台,容器验297台,管道检验38千米,发现有缺陷的设备26台、管道21条,设备安全隐患178处,企业正紧急对隐患进行修理或更换设备,确保如期安全复产。现场检验工作计划于11月底结束。

  【编辑:张颖惠】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