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当年大学老师点赞“愚公接力”学生,“他们托起山村孩子的梦想”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2-04 06:2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讯(记者李亦中 通讯员刘慧)看到长江日报《稻田中学里的“愚公接力”》连续报道,张利华、吴仲宏、尹奇兵三位老师大学时期的班主任、辅导员纷纷为他们点赞,称赞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托起了山村孩子的梦想。

  “点开微信,见到这么多大拇指在为张利华点赞我很感动,我要为张利华及他培养的接班人点赞。”在张利华武汉教育学院(现合并到江汉大学)“96届物理系兄弟姐妹”微信群里,张利华当年的班主任全葆发出一条微信。

  师徒3人(从左至右为:尹奇兵、张利华、吴仲宏)闲时课外散步,交流、讨论教学经验。记者刘斌 摄

  今年77岁的全葆老师对张利华记忆犹新:“我们这个班班风很好,同学之间的感情很深,我们每年都有联系。”全葆介绍,张利华当年在学校默默无闻地学习,各科成绩都很优秀,特别是毕业实习,他表现很突出,这为他后来的教学打下扎实基础。

  “看到他做出这么好的成绩,真替他高兴。”全葆说,他们当时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原则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尽管如此,也有不少学生后来从乡村中学跳了出来,张利华坚守在偏远中学24年,很不简单,一般人很难做到。“我们经常说‘奉献’,这两个字很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很不容易!张利华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奉献’。”

  说起吴仲宏,虽然已经过去16年了,他当年的班主任、江汉大学陈曦老师依然能记起当年那个“瘦瘦的,话不多”的男生。陈曦说,他们班是个师范班,当时他带班主任,主题班会上讲得最多的就是鼓励这些学生到山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没想到,吴仲宏听进去了,而且在乡村中学扎下了根,令人敬佩,令人感动。”陈曦介绍,事实上,当年他们班很多学生选择去了广东沿海,吴仲宏同样有很多机会留在大城市,他明明知道城市生活是现代的、时尚的,但他却经受住大城市繁华的诱惑,选择回到家乡,回到偏远的乡村,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带到农村去,坚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为山村里的孩子默默奉献自己的青春,他要把乡村里的孩子带出来,过跟他们父母不一样的生活。他是师范生的优秀代表,是教师的楷模。他的这种精神正是新时代所需要倡导的愚公精神。

  听说吴仲宏因为他的愚公精神、奉献精神成为了网红,陈曦说:“我要跟他联系,向他表示祝贺!”

  尹奇兵老师当年在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院的辅导员杨可军,对尹奇兵印象深刻。“他在大一大二年级时是班上的团支部书记,经常组织班集体活动,凝聚班级向心力。”

  杨可军介绍,尹奇兵来自相对贫困的农村,能吃苦,自立自强。大二暑假,他到尹奇兵家开展家访,从华中师范大学出发,转了3趟车,花了3个多小时,才赶到尹奇兵在新洲旧街的家里,当时农村条件艰苦,但尹奇兵表现得特别乐观。

  杨可军印象最深的,是尹奇兵父亲对他的请求:“希望能帮助他进步,争取在大学入党,毕业后让他回到家乡教书。”

  “一个父亲对老师请求竟然是让儿子回到家乡教书。我当时很感动。”杨可军说,尹奇兵在学校的表现很优秀,大四时,他如愿加入了党组织。他本可以和很多同学一样留在大城市,但他听从了父亲的话,听从了自己的初心,做了一名偏远乡村中学老师。

  “看了他的事迹,我并不意外。他的身上体现着一名优秀师范生的本质,吃苦耐劳,默默奉献。我们为有这样的学生而自豪。”杨可军说。

  (统筹:赵代君)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