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追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武汉着力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0-12-18 07:29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城市发展,是为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发展;生态宜居,是现代城市发展中最动人的底色。
  12月7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以“打造世界级滨水城市、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武汉不断探索追求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着力突出滨江城市特色,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东湖绿心美如画。 记者胡九思 摄
  “十三五”期间,武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让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增进福祉、得到实惠。
  两江四岸,百里生态长廊绵延展开

  青山江滩的绿道,成为城市的一道靓丽景观。记者胡九思 摄
  12月16日早晨,武汉市民徐先生沿着青山江滩的绿道小跑。“早起过来跑一圈,空气清新,一天都变得更精神了。”
  徐先生清楚地记得,过去,这里一下雨就会泥泞一片。“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只要雨一停,地面就没有积水了,来这里锻炼身体的人明显多了。”
  作为全市首个“江、滩、城”三位一体的城市公园,青山江滩把环境、生态、海绵理念与休闲、娱乐、防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长江自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入境,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横贯武汉市,流程145.5公里;汉江在武汉境内流程62公里。两江过境,以江为轴、南北两岸对峙,江河交汇、河湖连通。独特的“两江四岸”城市格局,孕育出独具魅力的武汉江滩。
  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汉阳江滩到青山江滩,经过多年蝶变,曾经的防洪险滩已“变身”百里画廊,并将以更加和谐、友好、绿色的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形象呈现。
  “十三五”期间,按照规划要求,武汉完成了客运港堤段及流通巷至江汉一桥堤段、武昌市区鄂航码头至电厂闸口段、汉阳江滩(杨泗港上游端至白沙洲大桥上游端)、武青堤(铁机路至武丰闸段)、环汉口绿道(江汉六桥至舵落口段)、汉口江滩(四期)、硚口江滩四期、汉江汉阳江滩(琴断口闸至长丰桥段及琴南段)等19.567公里长的江滩建设。
  如今,全市已建成总长约70公里、总面积约740万平方米、绿地面积460万平方米的两江四岸江滩滨水空间。
  在亲水和亲民的理念下,两江四岸生态长廊正绵延展开,自然、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
  大美东湖,百余公里绿道惊艳世界

  东湖绿道。记者胡九思 摄
  东湖绿道是国内最长的5A级景区城市环湖绿道,总长101.98公里,环抱面积33平方公里的东湖。从“十三五”开始,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指引下,东湖拥抱“绿道时代”。
  2016年12月28日,28.7公里长的东湖绿道一期建成。市民和游客漫步湖边、走进森林,通过东湖绿道发现藏于东湖“深闺”中的美景。东湖绿道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并向全球推介。
  2017年12月26日,东湖绿道二期开放。一期和二期扣环成网,连接成一条总长101.98公里的崭新东湖绿道。东湖绿道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措施改良生态系统;通过植被规划、人工湿地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净化东湖水体,促进东湖生态系统修复。
  2018年,东湖绿道三期继续提升文化内涵,精雕细刻东湖文化景观群,楚天台、行吟阁、长天楼、周苍柏纪念室、周小燕纪念馆、离骚碑等一批景点被修缮翻新,将浓郁的楚风汉韵融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中。
  2019年,东湖绿道“变身”世界级最美山水赛道,军运会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在这里开启美好的竞赛之旅。
  2020年,东湖绿道节庆和周末丰富多彩的打卡新玩法加快武汉文旅复苏的步伐。中秋国庆期间,东湖绿道国潮嘉年华吸引全国各地游客打卡。深秋周末,骑行、散步、游玩,日均17万人次打卡东湖绿道。11月份,东湖以高分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示范河湖”,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畅游东湖绿道。东湖绿道已成为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
  蓝天净土,武汉颜值噌噌往上升

  8月,江城上空再现蓝天白云,武汉市民朋友圈再刷屏。记者金振强 摄
  12月7日,在琴台大道(三环线至二环线)工程施工现场,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看到,工地全断面安装了扬尘检测仪和自动喷淋系统,还有雾炮机、防尘覆盖网等除尘“法宝”齐上阵。扬尘检测仪接入市城乡建设局数据平台,PM2.5、PM10等数据一旦超标,将立刻报警提醒停止施工,并自动启动喷淋系统。
  秋冬季历来是重污染天气高发期,武汉今年情况却有所不同。数据显示,截至12月15日,武汉今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2天,没有出现中度、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气,是2013年以来的最佳“成绩”。
  “近年来,朋友圈频频被武汉的蓝天白云刷屏,武汉的颜值噌噌往上升。”这是很多网友的共同感受。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这是武汉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久久为功”的成果。“回顾‘十三五’,武汉的空气越来越清新。”
  11月24日,经过3年施工,位于古田老工业区的原武汉力诺化学集团有限公司场地土壤治理修复完成验收。未来,这里将建设世界级汉江湾科创总部基地。
  硚口古田地区曾是老工业基地,制药、重化工、建材、制造、冶金等产业聚集,最多时曾有300多家工业企业。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从前的化工厂、农药厂等纷纷外迁,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工程随之启动。
  “十三五”期间,武汉对全市农业用地、东湖风景区、饮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以及257家重点企业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摸排调查,确定有27个污染地块。为此,武汉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十多亿元,一批地块土壤修复工作进展顺利。
  “总体而言,武汉有效控制住土壤环境的风险,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
  龟蛇锁大江,显山透绿极目楚天

  龟山与蛇山隔江对望。记者李永刚 摄
  12月9日上午,龟山北坡。民房拆迁后,山坡上绿草如茵,一座依山而建的三级叠水瀑布景观施工正在收官。12月底完工后,市民来到龟山风景区龟北路入口处附近,可在叠水瀑布旁拍照打卡。
  与此同时,龟山南坡面积2.93万平方米的洗马长街片区景观提升工程也在紧张进行。这里原先是一片低矮平房,遮蔽着山体。我市先是花大力气拆迁民房,让山体显露出来。去年底,又启动该片区景观提升工程,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大巴停车场以及山林涵养区。其中,后者通过山林保育、林相改造,与新铺植的草坪组合,形成养眼的疏林草地景观。
  山上景观也基本完成“变脸”:山脊新添了6个观景平台,新建了楚月桥、桂月亭、张公远眺平台等景观节点。眼下,人们站在龟山山顶,可以极目楚天,饱览大武汉都市风光。
  龟山是武汉东西人文山轴的核心景点,也是城市地标性景观“龟蛇锁大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因历史原因,龟山山体建筑物、构筑物较多,权属复杂,山体被蚕食较严重。市民要求“还绿”“透绿”的呼声强烈。
  去年,龟山风景区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及景观提升工程启动。先后完成17处各类建筑拆迁共1.9万平方米。通过新建和提升,共计复绿4.2万平方米。
  武汉共有466座山体。近5年来,市园林和林业等部门大力保护山体资源,恢复生态,提升景观,不断为市民增加绿色福祉。不仅对全市数十座破损山体进行了生态修复,还对中心城区内已建和在建山体公园内不必要的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除、拆迁,恢复绿化。除了龟山风景区外,武昌区蛇山斗级营山体,汉阳区米粮山、汤山,洪山区伏虎山等十余座山体均实施了显山透绿。
  规划师赵中元:
  城市“伤疤”经修复变“绿肺”


  2020年12月9日,龙灵山生态公园。记者詹松 摄
  “在武汉城市发展历史中,历轮城市总体规划都强调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尤其是曾获评‘全球杰出贡献奖’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提出了禁建限建分区、生态框架、绿地系统和山水园林城市等众多规划战略。”谈起武汉的生态规划,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调查修复处处长赵中元脱口而出。
  早在2015年,武汉就落实划定了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对范围内新建项目实行严格控制,对不符合准入要求的实行“零审批、零进入”。“基本生态控制线是为维护城市生态框架完整、确保生态安全、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而划定的生态范围界限。”
  2016年,《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将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管控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从而实现了对生态空间的制度化管理。
  “一方面严防死守,一方面主动出击,加快推进生态修复。”赵中元给记者举了硃山山体修复的例子。
  硃山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曾是一片采石场。由于长期过度开采,植被被严重破坏,山体伤痕累累,留下数十个矿坑,成为城市“伤疤”。2015年,硃山生态修复工程开工,通过对周边几座山头进行削坡整形和基本复绿,排除了山体地质灾害隐患。2019年,山体公园项目开工,如今正在施工建设中。
  据了解,修复后的硃山将依托冰雪运动主题乐园,形成集亲子娱乐、山地运动、公园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性山体公园,成为城市“绿肺”。
  近几年来,武汉市重点对江夏区、蔡甸区长山、东风矿区和三红矿区局部曾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实施修复。同时,按照“以建促保”的思路,通过生态保护项目化的方式,武汉探索将山体、湖泊核心生态要素周边区域包装成郊野公园、绿道等生态建设项目,并将其实施建成,真正将生态要素保护下来。“例如,建成后的蔡甸区后官湖绿道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既成了市民休闲游乐的郊野公园,又成了湖泊的生态保护界线。”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城更美了,是市民这几年来的切身感受。但是,规划工作者并不满足于此。赵中元告诉记者,目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正在构建生态空间“一张图”。“‘一张图’可以帮助我们摸清生态资源家底、理清现状问题、明确修复重点区域,为保障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负责人高艳:
  公众广泛参与提升湖溪河治理满意度

  11月26日,从华中科技大学穿流而过的湖溪河初露新颜。记者李子云 摄
  2018年,湖溪河综合治理工程拉开帷幕。这个包括初期雨水处理厂、河道拓宽疏浚和桥梁工程等的民心工程,如今两侧绿道已经基本成形,进入绿化、生态及景观工程最后施工阶段。说起两年多来的变化,项目负责人高艳感慨地对记者说:“公众广泛参与,让湖溪河治理看得见、摸得着。”
  湖溪河南起珞喻东路,北至喻家湖,全长1.5公里,贯穿华中科技大学东校区。这里原先“逢雨就内涝,无雨则异味”,夏天蚊虫滋生,气味难闻,严重影响师生的生活和学习。
  作为项目负责人,武汉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高艳一开始就提出,湖溪河水环境的提升和在校师生息息相关,一定要把他们纳入到参与湖溪河治理的建言献策中。
  如何听到在校师生的心声?《华科湖溪河综合改造和品质提升研究需求调查问卷》在项目初期应运而生。“我们采用线上、线下问卷调查方式广泛征求师生意见。”
  调查问卷中的20个问题层层递进,让高艳和规划师们进一步了解到师生的心声,也更加坚定了他们对湖溪河深入改造的信心和决心。
  该项目在规划方案时,高艳和团队成员邀请了华中科技大学6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为河道治理出谋划策,并在方案评审阶段首次采用“7名主审专家+2名华科教授陪审专家+2名华科学生代表”全新评审会模式。“会上,老专家教授们建议,治理河道时尽量不要动‘大手术’,因为河道拓宽、大面积施工会给学校带来不便。”
  高艳和团队成员在前期调查时就发现,如果改造力度太小,彻底治理湖溪河便是一句空话。“十几年前单纯的截污工程治标没治本,解决不了综合性问题,必须进行系统整治。”几经沟通,老专家教授们被说服了。最终确定的湖溪河治理方案包括3个目标,即消除黑臭水体、提升排涝能力、提升沿河景观。在最后的评审会上,老专家教授们对此赞不绝口,眼中满是期待,称这是他们见过的最好、最系统的湖溪河治理方案。
  高艳说,这些老专家教授纷纷拾起“老本行”,在方案设计阶段甚至手绘湖溪河上的桥梁,还取名“玉带”“书卷”等,并写出了相应的方案思路。
  高艳说,在整个治理过程中,他们还采取问卷和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并进行现场调查走访,对湖溪河沿线1公里内的师生、居民、商户、路人进行公众评议调查。
  今年7月,在对湖溪河整治效果进行的100份调查问卷和抽样电话调查中,大家都表示对水体治理的效果非常满意,满意率达到100%。
  大华铂金瑞府小区居民徐洁:
  全家爱到青山江滩“周末游”

  大华铂金瑞府小区居民徐洁带着孩子在青山江滩游玩。
  “从2013年到现在,我们家买房后又换房。看着江边越变越美,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好,一直舍不得离开。”12月15日,徐洁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徐洁住在青山江滩公园二期附近的大华铂金瑞府小区,已有3年了。“这几年,青山江滩的面貌焕然一新。”
  2013年,大学毕业的徐洁留在武汉上班,租住的是青山江边的房子。“那时候,整个江滩荒草丛生,只有几棵枯树,偶尔有一两只鸟从空中飞过,真的是‘除了沙滩还是沙滩’。”
  之后的两年,徐洁在武汉结婚、生子,和丈夫一起购买了余家头橡树湾小区的房子。“当时,我和丈夫吃完晚饭就会出去走一走,偶尔走到江边,就能看到青山江滩正在建设,渣土车不停地进进出出,风一起,漫天飞灰。走一圈回到家,我们的鞋子上落了厚厚一层灰。”
  青山江滩东靠临江大道,西抵长江,结合青山滨江商务区整体建设规划,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堤与滩融合在一起。青山江滩公园一期于2015年开园,二期于2017年开园。
  徐洁说,她对开园那天印象特别深,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去江滩游玩。这里不光有儿童乐园,还有很多人在放风筝、打陀螺,热闹极了。“我们一家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
  “再后来,我们又购买了大华铂金瑞府小区的房子,离青山江滩更近了,只需要3分钟就能走过去。”徐洁说,从那时起,她的丈夫每天在青山江滩晨跑。一到周末,全家还会带上准备好的食物,到青山江滩搭帐篷露营。“白天看美丽的江景、起伏的江水,晚上还能观看头顶的星空,我们觉得这样的周末游特别有意思。”
  徐洁说,晚上开车回家,经过二七长江大桥,看着江边万家灯火,她感觉这座城市很美,越来越喜爱这座城市。“武汉越来越宜居,我们也越来越有归属感了。”
  墨水湖小区居民陶大香:
  臭水沟变花园,我不搬家了

  墨水湖小区居民陶大香在墨水湖公园留影。
  12月15日上午,居民陶大香又和往常一样,买完菜后到墨水湖公园转一圈再回家。“自从这里从臭水沟变成了花香四溢的公园,我们这些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在这里绕上一圈再回家。”
  陶大香住在墨水湖小区。她告诉记者,她在这里住了18年,小区离墨水湖只有100米远。
  “五六年前,墨水湖是一条谁也不愿意来的臭水沟。有个排污站的排污口正对着墨水湖排放污水,湖里一年四季散发着死鱼的恶臭味。家里的窗户根本不敢开,邻居们慢慢地都想搬家了。”谈起过去,陶大香直摇头,“这里的路也很不好走,高一脚低一脚的,坑坑洼洼,一下雨全是泥巴。”
  2014年8月,墨水湖公园建设启动,主要是治理与修复生态环境、改善湖泊水质和湖岸环境。自此,墨水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陶大香说,因为住得近,她的感受最直观。“我看着墨水湖里清淤,湖岸铺砖、种树,刺鼻的臭味没有了,水也变得清澈起来。”
  “去年,为了配合墨水湖公园建设,我们小区周边环境也改善了。”陶大香介绍,从墨水湖小区出去,沿路都重新种植了大树,安装了休闲座椅。小区里的老人三三两两地坐在休闲座椅上聊天、晒太阳,行人也能够在树下乘凉或者休息。“生活在这里,我们感觉越来越舒适了。”
  陶大香告诉记者:“以前,我看到墨水湖及周边环境差,灰了心,女儿也一直要我搬到她那里去住。没想到,现在这个片区环境治理得这么好。我就跟老伴商量,咱们不搬家了,就在这里安度晚年。”
  联投花山郡小区居民杜惠英:
  朋友们现在都很羡慕我


  联投花山郡小区居民杜惠英在严西湖畔留影。
  12月15日,虽然天气寒冷,但65岁的杜惠英仍在上午10时左右来到家附近的严西湖走一走、拍些照片。“这已经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不来还不习惯了。”
  2015年,杜惠英购买了位于严西湖附近的联投花山郡小区里的房子。“当初就是看中这里有个湖,我才买了这套房子。我从家里走到严西湖只需要七八分钟。”
  杜惠英说,5年前,她家刚搬到这里时,严西湖周边杂草丛生,路边只有稀稀拉拉几棵刚种的小树,路口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周边配套很不健全,餐馆、商店都没有,显得十分荒凉。“朋友们跟我开玩笑说:‘那你不是住在农村了?’”
  随着花山片区不断开发建设,楼盘不断增加,人气越来越旺。“一转眼5年过去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越来越宜居。”杜惠英对记者说,“近年来,花山片区规划建设花山生态新城、武汉软件新城,交通、道路管理更规范了,路边的树被更换,草坪也进行了补植,来投资的开发商越来越多。万科、碧桂园的房子也跟着盖了起来,居民越来越多了。”
  杜惠英说:“我和老伴每天上午或晚饭后都要到严西湖畔走一走,时间一久就成了习惯。我们特别喜欢严西湖大桥,经常以大桥为背景拍照。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会来到严西湖畔拍照打卡,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原先说我‘住农村’的朋友现在都很羡慕我了。”
  (记者王怡人 宁秀梅 雷衎 明眺生 冷靖华 通讯员于海涛 赵旋 罗倩 高雅 朱胜妮 彭雪琴 陈磊慧 王波 范怀德 戴军 统筹:胡维琼)
  【编辑:戴容】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