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直播讲述一张通车请柬背后的故事,武汉长江大桥建桥史值得代代传下去
长江网12月20日讯(记者陶常宁)12月20日上午10时,《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记忆“老照片老物件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系列第2场直播“天堑变通途:从一张通车请柬说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开启。长江网记者走进中铁大桥局桥梁博物馆和武汉市档案馆,听桥史专家和档案馆工作人员讲述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故事。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到156万人次。
余启新接受长江日报主播采访。 记者陶常宁 摄
市委组织部联合斗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纪念建党100周年系列直播活动,“红色记忆——老照片老物件老建筑背后的故事”直播是其中之一。
资料图片:长江大桥江中8个桥墩及两岸引桥同时施工的场景。
修建一座长江大桥一直是多少代人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之初,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提上议程,集中力量办大事,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制度优势。直播中,武汉市档案馆征集编研部孙丹展示了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请柬资料照片,讲述了大桥建设的历史。
资料图片:江上的帆船排成一列从桥下鱼贯而过,数年以后江上交通的主力变成动力船舶,此种景象不复。
原中铁大桥局副总经济师、《桥梁建设报》总编、桥史专家余启新看着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请柬照片,回忆说,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当时他9岁,正在武昌第一小学上学。“学校正好在桥头堡下面,通车前,老师下午会带领同学们去大桥建设现场义务清理垃圾和碎砖瓦等。后来我们作为少先队员代表,15日参加了通车典礼。”余启新说,通车当天可以用盛况空前来形容,武汉三镇所有的车辆都集中起来了,小轿车、卡车、公交车排队驶上大桥,空中还有飞机在撒庆祝传单。许多市民走过大桥,纷纷欢呼“我们走过大桥了”。
资料图片:武汉长江大桥通车盛况。
“其实通车典礼共有3天,14日,所有参加典礼的代表提前参观大桥,看公路桥面、铁路桥面和桥头堡。”余启新说,每晚都安排了音乐、戏曲等文艺表演,活动组织丰富多彩,又非常有趣。
在桥梁博物馆,余启新向长江网记者介绍大桥的大型管柱钻孔基础工艺。 通讯员刘佩娅 摄
余启新说,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武汉长江二桥,中间隔了38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武汉的桥梁越来越多,桥梁建造技术、材料得到发展。“从二桥以后,桥梁建设速度加快了,现在武汉长江段已经有11座长江大桥。”
“从武汉长江大桥开始,桥梁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我们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建桥水平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余启新说。
家住汉阳建桥街的张女士说,看完直播,对于长江大桥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一名党员,永远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大桥的故事,我还会讲给我的孙女听,一代一代继承下去,传承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还有两场直播,分别是:
12月26日(周六),“精益求精,后来居上:周总理在汉看《东方红》后这样题词”;
12月27日(周日),“江滩蝶变:照片对比看武汉江滩大变化”。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