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让“他律”变“自律”|吾观世事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1-19 07:16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作者:李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多部散文、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

  疫情暴发初期,依据专家建议与流行病学调查,实行严格的封堵措施,这也是为了保一方平安与多方平安。疫情初步控制后,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进入公共场合排队扫码并保持一米间距等等,人们都自觉遵守。按规矩出行,这也成为了一种共识,这既是为自己也是为他人。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已经形成的良好习惯得以延续,这也是防止疫情反弹的最基本的措施。

  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在疫情伺机反扑、多点散发的情况下,做到自律与自觉,这也未必。自律一词,典出《左传》。它所要表达的是在没有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循法度,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依据自己的善良意志与道德规范而行事的行为准则。

  自律不同于他律,他律是在有外界作用力的情况之下,强迫你遵守规则,不得越轨。开车闯了红灯,就得受罚;在公开场所撒泼,执法人员就会对你采取强制措施;标有“不得入内”之地,你强行闯入,就会有人劝阻或强行驱离;明明要求不要随意丢弃垃圾,你却果皮纸屑随手扔,肯定会有人与你理论,让你把垃圾捡起来丢入与你隔不太远的垃圾箱。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他律毕竟是一种强制手段。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融合,共克时艰,需要的是自省自律。我们也许做不到古人所要求的“朝督暮责,恪守不渝,反求诸己,清夜扪心”,但做到“按行自抑,博文约礼,度己以绳,循规蹈矩”应该是可以的。

  经常有类似视频:疫情稍有缓解,就有不戴口罩,强行进入超市与公共场所;隔三差五,邀约一帮朋友聚餐寻欢;招多人一起上家里喝茶聊天的。所有这些,在以往也许不算什么,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这些都是有违规矩的,也是藏有隐患的。

  即使不在疫情期间,人们也见过不少有违自律意识的言行。地铁上不让吃早餐,偏有人细嚼慢咽;乘公共交通工具打电话,本应轻声细语,但总有人扯着喉咙甚至脏话连篇;公交上本不该带宠物,但总有人强词夺理。

  所谓缺少公共道德,最基本的是缺乏自律意识。一个人在做好处理好家里面各个方面的自律自省之外,一走出家门,一进入公共场所,更应该做到自律自省,哪些是能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何事能为,何事千万不可为之,心里应该有一根鲜明的红线。自律意识的根植与形成,不仅关乎个人道德修为,也影响到整个社会向外展示的风貌与涵养。

  门前一大片绿地,总有人为了抄近路,不惜从草坪上踩过。但也有人宁可弯一段路,绝不让自己走捷径。

  在小区一条小径踱步,我走在一位牵着小孙女的老爷子背后,走着走着,小孙女说:“爷爷,你的口罩没戴好。”爷爷赶忙说:“你真乖,你提醒了我。”爷爷赶忙将挂在下巴上的口罩,戴在了鼻梁上。这是夕阳西下,一幅爷爷与孙女牵手散步的极普通的画面,很温馨,也很感人。

  自律,也许不在年龄大小,极平凡的一幕,折射与蕴含着许多让人联想的空间与回味。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