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长沙巷再无棉花店|口述汉口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2-02 06:5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作者:张垠(公务员,业余研究汉口历史和纪实摄影,曾出版相关作品。)
  2016年11月初,笔者为探究汉口长沙会馆,在长沙后巷遇到一同事。寒暄中,路旁副食店一店主告诉我,该同事的祖辈便是长沙会馆的“管事”,91岁的老人彭自修。从他的讲述中,能详细了解“万泰和”和棉花街的故事。
  彭自修的继父童保棠系湘潭人,爷爷童瑞庭在1875年左右的长沙巷(今天的长沙后巷)开有第一家做棉絮捲花(俗称“弹棉花”)生意的“老童万泰恒”,巷口后又陆续开了“义兴和”“万泰和”“仁和兴”等,均为湖南人所开的棉花店,俨然棉絮捲花一条街。当年,本地人买棉絮首选这条巷,而“老童万泰恒”的生意最好。店的斜对面是“老谦益”,卖豆豉、草纸等。那时的二盛巷、大董家巷至长沙巷的房屋均为长沙会馆所有。会馆紧邻长沙巷,大部分房屋租给湖南人,租金多用于接济落难老乡。
  童瑞庭为人豪爽、乐于助人,被推选为同乡会首领。30年代初,童瑞庭已近耄耋,身体渐弱,因担心家业被好赌的儿子败光,于是将“老童万泰恒”卖给亲家段姓人家,随即离汉。回到湘潭涧山湾老家,童瑞庭便置买田地。当时地价为每亩100大洋,为子孙长远计,童瑞庭购置了30亩。
  没过几年,儿子童保棠过不惯乡村生活,便抵押了部分田地,携资重回汉口。这时“老童万泰恒”的生意依旧兴隆,而“万泰和”棉花店老板童杰忠患了肺病,便以300大洋将“万泰和”卖与童保棠。童保棠接手后,生意尚好。店里的棉花主要产自阳逻、蔡甸和新洲等地,当时卖棉花的也有帮会,常常是七八上十个人将棉花挑上门去,四家棉花店将其尽收。
  棉花店的生意季节性强,冬季棉絮畅销,初夏时节便改卖篾垫。湖南益阳、浏阳盛产竹子,当地人将其扎成竹排,顺水放至汉阳鹦鹉洲,然后拆排卖竹,棉花店就差人购来,请师傅现场改短,用板车运回,再制成汽车、沙发和床上用的篾垫。
  1937年,童保棠接到国民党部队被服厂的大额订单,一张订单便是上千件棉被,一件棉絮4斤。“万泰和”规模不大,于是童保棠赶紧扩大生产,并将部分订单转包给另外3家棉花店。由于人手不足,时年11岁的彭自修和母亲也参与将货押至粤汉码头,监督棉被搬上火车,然后通过船运过江,至徐家棚火车站。
  童保棠能接大单、喜交友、用钱像泼水一样,奠定了他在弹花业的地位,于是顺理成章接替了其父“长沙旅汉同乡会董事长”的职务。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汉口。居住在二盛巷、升平巷、大董家巷和长沙巷一带的湖南人纷纷逃回老家避难。童保棠代表长沙会馆和旅汉同乡会向他们发“难民证”,该证盖有会馆和同乡会公章,凭证乘坐车船可不需购票。
  日军进入后,驻扎在长沙会馆,将长沙巷的棉花店及周边房屋拴上铁链,用汽车拉倒,建成马房,饲养战马。童保棠只好携家人回湖南。但他心有不甘,便在长沙坡子街开了棉花店,店名仍叫“万泰和”,但不久便遭日机炸毁。
  抗战胜利后,童保棠重回长沙巷,马房还是马房,饲马者却变成国民党部队。这时经营“老童万泰恒”的段姓掌门人已故,“义兴和”搬到大智门附近的法租界后生意一蹶不振,他们回长沙巷看了原先的地皮,摇头叹气而走。童保棠在福建街口觅得一间门面,重新打起“万泰和”招牌,做起了老行当来。当时福建街以福建人居多,整条街都是香火店。童保棠只得入乡随俗,卖起了鞭炮。
  国民党部队撤走后,长沙巷被一些诸如铁匠、篾匠的外来者抢占。原童家的地皮被一信佛的“斋公”占了,童保棠找其交涉,最终在老乡调解下,支付100大洋,索回先前的地皮,在原地基上盖起房子,将“万泰和”重新做了起来。
  但长沙巷再也不是过去的棉絮捲花一条街了。那时棉絮捲花生意的中心已转到后花楼,做得最有名的一家叫“乾丰泰”,老板也是湖南人。而“万泰和”惨淡经营,一直坚持到解放后公私合营。从此,长沙巷再无棉花店。如今更是少有人知道这里曾是汉口著名的棉絮捲花一条街。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