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镜头里的《武汉日夜》:护士将馒头泡水喂给76岁老战士
长江网2月4日讯(记者万建辉)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退休老兵孟宪明给亲友打电话,跟他们讲过年不聚集,不用来拜年。
日前,孟宪明应邀去影院看了纪录电影《武汉日夜》首映,他看到自己在影片中出现过4次,3次在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症病房,1次在汉口江滩。看完影片,孟宪明感慨万分:“我们能挺过来,确实不容易!”
孟宪明和老伴吕永革在家中。记者陈卓 摄
“她们把患者当亲人”
76岁的孟宪明,去年2月10日住进红十字会医院时,咳嗽发烧,站都站不起来。当时病房4位病人,一名病人说,这位爷爷今晚上熬不熬得过去是个问题。第二天,孟宪明便被转到了重症监护室。
59天后,孟宪明痊愈出院。
1月23日上午,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走进汉口新华家园小区孟宪明家中,听他讲述住院的59个日日夜夜,和影片《武汉日夜》背后的故事。
住进重症病房当晚,因上呼吸机仍感憋闷,援汉的四川中医院医生黄晓波为孟宪明先后换了3台呼吸机,直到孟宪明适应。
“进重症病房没几天,长江日报的摄影记者就来了,他和我聊天,还宽慰我说‘孟爷爷,加油啊!您身体底子好,一定能治好!’我在片子里躺在重症病房的3次画面,都是长江日报的记者拍的。”
孟宪明说,医生护士的护理,那真是精心,不然他可能活不到今天。他们用心开药,咳嗽、拉肚子、便秘,吃他们开的药,很见效。
开始一些天,咳嗽吐痰多,护士长杨莉每天拿来一卷卫生纸,每天用过的纸可以装一大塑料袋。孟宪明说,没有那些纸,病房的卫生不可想象。护士们还为他倒尿袋,清理大便。想起这些精心照顾,他觉得感激不尽。
“没有味觉,不想吃饭,他们多次劝我吃饭,增强抵抗力。我只吃得下开水泡的馒头,杨护士长便亲自把馒头捏碎,放到盛开水的碗里,然后用勺子,一勺子一勺子喂我吃。我说‘这就算吃了满汉全席’,大家都笑了。这便是影片里出现的第一个我的镜头。”
给病人发放的营养液,一名病人一天一袋,孟宪明一天只吃两个馒头,营养肯定跟不上。“护士长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多给了我营养液,保了我的命。”
“重症病房的老太太凌晨去世了,杨护士长放声哭了出来,其他护士也都哭了。她们真是把患者当了亲人。”
上海援汉医疗队的护士田定远常为他擦洗额头、脸部、手指、背部,手把手直接接触病体。孟宪明觉得心酸,对田定远说:“你们就像我们以前在前线打仗的战士,是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战士,你们是英雄!”
这一幕被长江日报记者拍摄了下来,成为《武汉日夜》中孟宪明出现的第二个镜头。
孟宪明当时问长江日报记者:“你这么多次进重症病房,不担心安全吗?”长江日报记者说:“没事,这是我的工作。”
乐观源自医护人员和亲友的加油鼓劲
孟宪明说,他能大难不死,是他一直有信心能战胜这个病,所以才有在重症病房里的乐观、幽默,这是发自内心的。他从没觉得自己会病危,医护人员也喜欢和他聊天。这个底气来自于他作为军人几十年锻炼出的身体素质、精神信念,来自于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也来自于他的家人和战友的支持。
战友们从南京、重庆、上海、北京不停打来电话,慰问、鼓劲,告诉他一定能战胜这个病。北京的医疗专家慰问团来到他的病房,分析了他的病情,给了药物。这让他心里倍感温暖,战胜新冠的信心更足了。
电影中有他出现的第三个镜头,是他一只手掰开柚子,努力地吃柚子。此时他深知,只有身体补充了营养,才有战胜病毒的物质基础。
到了3月份,有病人好了出院,他躺在床上听到街心花园有敲锣打鼓的声音,是在庆祝出院,说明这个病可以治好,这让他更有信心了。
与长江日报记者成为忘年交
“4月20日终于出院,如果不是胆囊炎,我可以早十几天出院。”
回到家,老伴买鱼虾,对他在营养上精心调理。开始老伴用轮椅推他出门,接着他能自己站起来推着轮椅出门,一个月后他甩开了轮椅出门。
孟宪明说,回家后恢复得超出想象,8月份他可以骑电动车了,9月份去英山旅游,10月份跟团到重庆旅游。后来零星疫情出现,他才没出远门。这期间,长江日报记者常去他家,继续拍他出院后的生活状态,每次带水果来,一待就是半天时间,成了忘年交。
去年孟宪明和老伴还有孙女在汉口江滩公园。记者陈卓 摄
9月份,他和老伴、外甥女在汉口江滩荡秋千,电影频道拍了,放到了《武汉日夜》片尾,作为他在片中出现的第四个镜头,也成为展示疫后武汉生机重现画面的一部分。
如今他每天早起看书看报听广播,摘抄健康养生方面的文章。他拿出一个笔记本,笔记本封面表明是第31本。打开笔记本,里面是用钢笔手写的健康方面的文章,笔迹工整。晚上看健康类电视节目,他会把关键点拍下来,再抄到笔记本里。
老人还到阳台上现场打了一套类似太极拳的保健功夫。“电视里学的,每天坚持打一个小时”。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