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重庆援汉医生王越:电影《武汉日夜》全程哭着看完,写情书的医生收到回信“武汉爱你!”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2-08 06:4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患难相扶,生死与共。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援汉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与武汉人民心手相连、生死相依。因为你们的舍生忘死,才有了武汉今天的稳定和安宁。救命之恩,没齿难忘!武汉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恩情!武汉人民要用最高的英雄礼遇欢迎你们回来看看。

  我一直忘不了那位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为了保护我,他一直往后退。”离开武汉快一年了,援汉医生王越仍牵挂她的江城。最近,王越和同事们一起去看了电影《武汉日夜》,她说自己全程哭着看完,很感慨,在疾病面前,人渺小而又伟岸。

  生活中的王越开朗爱笑。

  这部讲述武汉抗疫故事的纪录片,将王越拉回到曾在武汉抗疫的日子。2020年2月13日,她作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疗队援汉医生支援武汉市第一医院,在汉战斗近50天,她感慨:“太多事让我触动。”

  她还记得,她遇到的第一位病人和听到的第一句话。去年2月15日,她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进病区,她一边向前走,一位男病人便一边向后退,还念叨着说:“医生,我们离远一点。”王越意识到,病人是怕把病毒传染给自己。“那一刻,这句话击碎了我所有的不安。”

  她还记得,当她给武汉写情书后,许多武汉人对她说了感谢。2020年3月13日,王越在来汉一整月时,写了一封2000字的情书——《我要你在今后的岁月里平安欢喜》送给武汉,信中,她吐露心声:“从见到你的第一眼开始,我便对你有好感。你是英雄的城市,你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些正经历着劫难却奉献着一切的人们,每一位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温暖了我这个异乡人。”

  王越

  “情书”发出后,令王越没想到的是,当晚10时,武汉市民熊岳炜便给她写了一封回信,说:“武汉爱你!有你们来过,武汉自此之后的漫长岁月里,一定平安,常常欢喜。”除熊岳炜外,志愿者耿天维也给王越写了回信,诉说自己对她的感谢。王越说:“大家都说谢谢我们,其实我们只是履行了一个医生的职责。”

  至今,王越仍和回信的熊岳炜、耿天维和战友们保持联系。“我还关注了许多如长江日报的武汉媒体,时不时看一看,了解武汉的动态。”

  王越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想再回武汉看一眼,看漫天的樱花,看六角亭巷口的热闹拥挤、听崇仁小学教室的欢声笑语,尝一尝街头的热干面,还要带着重庆的特产看望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友。

  “重症八仙”之一郑瑞强:回家后仍然牵挂重症患者

  郑瑞强

  [时隔一年,依然牵挂英雄的城市与英雄的人民。真诚祝愿武汉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愿一直与武汉人民心连心,在一起。]

  “今天启程返回江苏,是个特殊的日子!”2月2日,被网友尊称为“重症八仙”之一的重症医学专家郑瑞强在电话里语气轻快,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回去后按照惯例需要隔离,虽然无法和家人一起过年,但能够支援河北,与其他专家共同成为疫情一线“救火队员”,正是自己职责所在。

  去年12月25日,郑瑞强奔赴大连支援,1月8日,从大连直接赶到石家庄,与其他援鄂重症医学专家分头到不同医院指导工作,每天深入病房和重症监护室,详细了解患者情况,完善诊治方案,为确诊患者早日康复出院提供了有力保障。

  病人在哪里,他就在哪里。从2020年初开始,郑瑞强始终奔走在战疫前线。去年离开武汉后,他曾两度分赴乌鲁木齐、喀什支援新冠患者医疗救治工作。

  提到一年前奔赴武汉,郑瑞强心中牢记的日程表清晰如昨:1月23日,他逆行抵达武汉,1月24日,恰逢大年三十,他在金银潭医院和武汉市第四医院古田院区度过了这一天,在院内吃了一顿等同于年饭的工作餐。大年初一,他来到武汉市肺科医院,与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胡明忙碌了一整天,逐个查看重症患者并商量诊治方案。

  武汉的95个日夜里,“江苏郑瑞强”成了市肺科医院医护人员最熟悉的专家之一。临行前,他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武汉市肺科医院“江苏001”的特殊工牌。郑瑞强也与胡明成了真正的生死之交,虽然至今未能抽空再回武汉,但两人早已约定,再回武汉时,要来个大大的拥抱。

  郑瑞强向记者提到他一直牵挂的一位患者:曾安装ECMO长达40天的重症患者胡定江。4月5日,在上机40天后,胡定江成功脱机,4月26日,又转入了康复患者过渡病区。离汉后,一起支援武汉的江苏队友将胡定江发来的康复视频转给郑瑞强时,他由衷地高兴,“觉得我们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4月26日,郑瑞强才返回江苏,前往高铁站的路上,警车开道、骑警护行,武汉以最高礼遇向抗疫英雄致敬。“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吗?”郑瑞强向队友们提议,将鲜花送给骑警们,“因为他们代表着的就是千千万万可爱的武汉人”。

  每次通过电视看到武汉“解封”后的繁华景象时,郑瑞强总会心头一暖。时隔一年,郑瑞强依然牵挂英雄的城市与英雄的人民。他委托记者转达自己的祝福。“真诚祝愿武汉人民生活得越来越好,我愿一直与武汉人民心连心,在一起。”

  四川援汉女护士赵英明:“来武汉的时候没有哭,走的时候却哭了”

  赵英明

  [“在疫情前,武汉人表现出的勇敢、乐观让我感动,他们同样给了我力量和温暖。”]

  新春将至,四川省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赵英明有一个心愿,静待春暖花开时去实现。作为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她非常牵挂早已成为“第二故乡”的武汉,她已经和家人相约,樱花再度盛开的时候再回到武汉。

  “赵英明,平安回来,我包一年的家务!”这是2020年火遍全网的“最美情话”,女主角赵英明在援汉送别的现场,丈夫蒋昊峻真情流露,哽咽着喊出了这句话。

  来到武汉支援的那天,是2020年1月28日,赵英明先从广元乘车前往成都。出发前,她考虑过前往武汉会面对的危险和困难,但出于医护人员和共产党员的使命,她觉得义不容辞,“必须去帮助武汉人”。

  来到武汉后,她被分配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ICU病房工作,工作强度与压力较过去成倍增长,她一心想着的只有“好好救治每位患者”。

  赵英明向长江日报记者回忆起让她感动至今的一件事,一天凌晨4点多,下夜班的她刚走出医院,便有一位开着私家车的市民在路边询问,“你们是不是下班了要回酒店?上来,我送你们!”

  赵英明和同事有些意外地上了车,聊天中,她得知,这位志愿者的家人感染新冠病毒后住院,他便常常守在几家市区的医院门口,希望能接送有需要的医务人员。对方告诉赵英明:“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的力量为你们服务。”

  赵英明久久不能平静。“在疫情前,武汉人表现出的勇敢、乐观让我感动,他们同样给了我力量和温暖。”

  3月20日,赵英明随队踏上返程路,红十字会医院的同事们捧着鲜花,与援鄂医疗队队员们紧紧相拥,自发赶来送行的市民、志愿者们沿街拉起致谢横幅,赵英明说,“来武汉的时候没有哭,走的时候却哭了”。

  离开武汉后,她与曾经护理过的患者一直保持联系,得知他们身体恢复得不错,她很欣慰。

  回到四川,工作内容没有多少变化,但赵英明感受到在武汉一线抗疫后自己的变化,“懂了被人需要和信任的重量,会竭尽全力去救治更多病人”。

  提及丈夫蒋昊峻喊出的“最美情话”,赵英明笑着说,两人和疫情前一样,一如既往地彼此分担家务,希望共同经营好家庭。

  战疫妈妈李从玲:护理的70多名重症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李从玲

  [离汉前一天,特意赶到华中科技大学门口拍照留念,激励儿子好好备考。去年儿子考取华中科技大学。]

  “余宗玺高考必胜!”为给儿子鼓劲,参加援鄂医疗队来武汉战疫的妈妈李从玲将祝福写在了防护服上。有了妈妈的榜样激励,去年儿子顺利考上华中科技大学。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连线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李从玲,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儿子已经放寒假回到合肥过春节。他在武汉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很好,当上了班长,期末考试成绩也很理想。更令她高兴的是,武汉已经恢复如往昔。

  2020年2月13日,李从玲参加援鄂医疗队来汉,团队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Z6重症病区,护理患者100多人。李从玲在胸外科工作20多年,工作经验丰富,援鄂的一个月里,团队负责的70多名重症患者先后出院,护理团队无一人感染。

  战疫之余,李从玲特别牵挂在家备战高考的儿子。她把加油的话写在了防护服上:“余宗玺高考必胜!”儿子小余对华中科技大学很有兴趣,援汉任务结束后,离汉前一天,李从玲特意赶到华中科技大学校门口拍照留念,用照片激励儿子好好备考。

  去年高考,小余考出668分的好成绩,被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李从玲和伙伴们完成任务,离汉时市民一路长街相送,再次来汉李从玲同样受到了英雄礼遇。去年9月17日,李从玲送儿子来武汉报到,武汉人向她再次表现出极大的感激与热情:刚下车,武汉火车站3名铁路民警齐刷刷地给他们敬礼:“欢迎抗疫英雄回家!”李从玲连忙举起右手回礼致谢,只觉眼眶饱含泪水。

  到学校办理完新生入学手续,李从玲和家人在华中科技大学南门拍照留念。同样的场景,半年前的单人照变成了合影,全家人都开心不已。学校党委书记邵新宇亲切地接待了他们,勉励小余努力学习,“妈妈是英雄,儿子也要做英雄”。

  李从玲之前救治的患者,也相约赶来学校探望她。当初在病房,这些危重症患者都虚弱地躺在病床上,李从玲和同事们也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口罩、护目镜和面罩,双方“见面不相识”。这次终于看清楚恩人面貌,患者们非常激动。看到大家平安康复,回到正常学习、工作状态,李从玲更是开怀至落泪。

  “将孩子送到武汉来上大学,我很放心!”李从玲说,去年,她和武汉人民一起并肩战疫,今年则希望大家都能过个开心的春节。

  流调人员王嘉:武汉的大街小巷处处是战斗的地方

  王嘉

  “我一定会带着家人回到自己战斗过的英雄城市,去看看恢复活力与生机的美丽武汉。”

  近日,长江日报记者连线中国疾控中心副研究员王嘉时,他和同事正在石家庄参与流调工作。得知武汉的记者采访他,他笑着说:“新年将至,向英雄的武汉人民送上新年祝福,祝愿大家平安幸福。未来,我一定会带着家人回到自己战斗过的英雄城市,去看看恢复活力与生机的美丽武汉。”

  2020年2月17日,王嘉与40余名同事奔赴湖北,开展流调工作。大家清楚此行的意义:“决战之地,不胜不归”。作为疫情一线的“侦察员”,他要赶到确诊患者出入的各处进行细致调查,走遍社区、企业“查漏补缺”,如今,王嘉还在河北石家庄一线参与抗疫。

  基层疫情防控是难度大、危险性高的一块硬骨头,不仅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要有不畏艰险的勇气。逆行南下,王嘉心中想的只有“身为疾控人的责任和使命”。

  当晚,他们分头和受援辖区疾控部门对接,熟悉工作团队、理清工作任务、做好工作分工,保证第一时间投入战斗。王嘉被派往武汉经开区(汉南区)疾控中心,和区疾控、江苏省疾控中心的疾控人员混合编队,共同完成“四类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接到病例报告通知后,流调队员要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询问病人的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及发病前14天的暴露史、接触史、生活轨迹、就医就诊行为等因素。他们还要及时将确诊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列入隔离医学观察,减少传播风险,并将流调方法、调查过程形成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穿着防护服,王嘉跑遍辖区的发热门诊、隔离点,还在社区、商场、超市等重点场所寻找存在的防疫隐患,进行防疫指导,提出问题和意见建议,到武汉支援的60多天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必须深入到一线,才能发现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王嘉还要负责分析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并撰写报告,利用数据结果开展疫情研判,为精准防控、科学防控的措施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此后,他又与同事对即将复工复产的企业开展防控培训。

  武汉的大街小巷,处处是他们战斗的地方。

  王嘉告诉记者,他一直被“英雄的武汉人民”打动着,每天接送疾控人员的李师傅总是提前赶到酒店,从未迟到过,随着疫情好转,他注意到,李师傅脸上的笑容多了。

  王嘉说,武汉的疾控人员、社区工作人员长期守在一线,他为自己能来并肩战斗而自豪。4月20日,王嘉与同事们踏上返程,自发赶来送行的市民、志愿者们沿街拉起致谢横幅,成为他久久无法忘记的一幕。

  (长江日报记者李杏 刘晨玮 王春岚 实习生吕雯婧 王楚瑶)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