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黄鹤归来,大师不朽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2-24 10:05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秦孟婷

  统筹|陈昌 海报|李玉莹 张莉

  2月22日,黄鹤楼重建工程总设计师向欣然在上海病逝,享年81岁。所有介绍向欣然先生的文章,几乎都会提到他此生的重要作品之一——重建黄鹤楼。当这位著名建筑师的一生与一座城市重要的地标紧密连在一起时,他的名字也永远镌刻在了武汉城市史上。

  黄鹤楼。记者李子云 摄

  上世纪80年代初,40岁的向欣然“名不见经传”,作为重建黄鹤楼的总设计师,他压力很大。黄鹤楼是千古名楼,历史上多次兴盛,却于清朝末年焚毁,蛇山一片荒芜,留下无数人空荡荡的思念。百年之后要重建它,既无原建筑留存,也无现成图纸。在一次协调会上,在被质疑能否胜任时,向欣然掷地有声地回答:“搞不好黄鹤楼,我去跳长江!”——这句“狂言”,既是信心,也是决心。不光是自信清华大学建筑系6年专业训练的基本功,也更多了份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使命感。

  向欣然当年绘制的黄鹤楼印象草图。

  向欣然异常刻苦,反复研究黄鹤楼的图画、照片、神话故事、诗词楹联,作了数万字的笔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行程数千里搜索中国的楼、阁、亭、塔,画下百余幅速写;纵览哲学、心理学、美学等书籍,探索社会环境及人们心理对现代建筑的要求。施工紧张阶段,向欣然干脆将行车铺盖卷上山来,一连几个月,结合实地观测,潜心完善他的每一张设计图纸。闯过重重考验,直到1981年7月破土动工,经过4年时间的精心施工,一代新楼以巍峨雄姿耸立于蛇山之巅。

  湖北省人民政府1980年2月26日批准的黄鹤楼重建方案。(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

  向欣然担纲设计的“新楼”,即有古楼遗风,又有时代新意。向欣然在谈到自己的设计指导思想时,总是强调要尊重一千多年的历史,要尊重群众的感情。黄鹤楼是“历史古物”,脱离了历史,新楼就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就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因此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达后人对古黄鹤楼历史文化的仰慕与纪念。但今天的黄鹤楼是“重建”,而不是“复原”。重建意味着创新,需要有自己时代的创造。因此,向欣然以清末的最后一座楼作为重建黄鹤楼的原型,在继承它的“神奇”与“壮美”两种气质上大做创新文章,更增加了现代工业技术——这样一座巨构,全部用钢筋混凝土浇铸而成,寿命将远超历代古楼。古老的中华文明得以绵延,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振兴。

  1983年夏向欣然在施工现场。(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

  向欣然不负众望,更不负自己。黄鹤楼重返人间,成为当时武汉文化生活中的盛事。高楼晴空,俨然一幅“白云黄鹤”的图画;登楼远眺,见大江浩瀚,楚地逶迤。儿时起,向欣然便热切地寻访黄鹤楼;在他最后的岁月里,还在致力于《黄鹤楼志》的编撰工作。向欣然曾说:“没想到我与黄鹤楼的缘分竟是这般深厚。我常想,多少像我这样在共和国怀抱里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已经把报效祖国的梦想变成现实。”历经35年,黄鹤楼与武汉融为一体,成为武汉当之无愧的城市地标、城市名片,向欣然功不可没。

  1984年施工时向欣然在大匾前留影。(图据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微信公众号)

  好的设计师一直用作品说话,黄鹤楼只是向欣然众多作品中的一个。湖北省博物馆新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门、汉口火车站、汉口常青花园、中山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山大道环境改造、东湖绿道驿站等,向欣然的一生也映照了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几十年。城市璀璨,大师不朽。

  向欣然设计的东湖绿道湖心归沐驿站手稿(部分)。

    【编辑:张玲 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