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扫自家门前雪,还管村湾瓦上霜” ,这个村半数村民都是志愿者
长江网2月25日讯(记者蔡欣星 通讯员聂淑银)寒意被早春的暖风吹散,成片的油菜花绽放,新抽绿意的桃树枝头,已经有了花苞,白墙灰瓦的一排排民居隐匿其中,犹如一幅水彩画。这里是东西湖新沟镇街二大队草场村,因每年3月举办的桃花节而闻名。

路面整洁的东西湖新沟镇街二大队草场村。记者蔡欣星 摄
不为人知的是,在这个有千余年历史的古镇乡风之地,近一半村民都是志愿者。多年来,村民们不仅坚持“自扫门前雪”,还自觉参与村湾环境治理,如今又成立起桃花园文明宣传队,用整洁的村湾环境擦亮桃花节招牌,村民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自扫门前雪:出门先把自家庭院打扫干净
24日上午8时,55岁的彭永燕准备出门备菜,因为厨艺好,她被二大队招聘为食堂工作人员。出门前,她拿起扫帚,将门前的落叶清扫干净,倒入自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中。准备离开时,发现地上有根烟头,她随手捡起,丢入公共垃圾桶中。

清理门前落叶的彭永燕。记者蔡欣星 摄
每天早晨出门前,把自家门前清扫一遍,这对彭永燕来说,已经成为自己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打扫一下,花不了几分钟,看着舒服。”彭永燕指着隔壁左右的庭院说,在草场村,家家户户都会这么做。
整洁,是记者进入草场村后最大的感受。沿着村内的5条主路,徽派民居逐次排开,沿路行走,路面看不到杂物。三轮保洁车不停在村内巡逻,装的最多的就是落叶。
二大队副书记王振雄告诉记者,村子内的住宅都会实行“门前三包”,即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各家各户都要自觉履行义务。“时间久了,村民们形成习惯,根本不需要督促。”
58岁的曹喜兰,家住彭永燕对面,她说近几年,为了推进垃圾分类,大队给每家每户都配备了一只小型分类垃圾桶,放置在庭院门口。“村子里有很多户都借着桃花节的人气,开起农家乐,把自家的环境卫生搞好一点,生意也会更好。”
也管村湾瓦上霜:近半数村民是志愿者
上午,彭永燕离开家门后,丈夫张保喜也到达村口的值守卡口处,开始一天的封控值守工作。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大队封控人手不足,张保喜主动报名成为一名志愿者,参与值守,到现在整整一年,一天不落。

张保喜在村口值守。记者蔡欣星 摄
“说不担心,那是假的。”彭永燕说,去年,丈夫在卡口值守,自己每天到大队给大家做饭,也怕感染病毒会传给家人。“大队说我其实可以不用去,但这些事情总要有人做,防控人员那时忙得没有一天休息,我如果不去,大家连口热乎的饭菜都吃不上。”
采访时,记者碰到了正在村子内进行消杀工作的肖秀武,他也是疫情防控期间主动请缨的志愿者。每天上午8时至11时,他都要背着一桶50斤的消毒水在村内消杀,三小时内,要消耗大约10桶这样的消毒水。
王镇雄介绍,在二大队,志愿者数量已有400余人,占全部村民人数近一半,他们会参与到村湾的各项工作中。就在去年,大队还成立红色工作队,下设四个志愿服务队,更有效地将志愿服务力量利用起来。“今年我们还会推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志愿服务达到一定积分后,可以兑换米、油等生活用品。”
上周,彭永燕在二大队志愿服务微信群里“接单”,参加了大队组织的桃花园清理工作。她说,现在志愿服务每次都会给出任务、时间、所需人数,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大家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
志愿服务擦亮桃花节招牌,村民每年增收万余元
春来烂漫桃花,夏至丰收满园。以瓜果采摘为主的草场村,每到3月桃花节期间,近千亩桃花盛开,这里就成为集赏花、采摘、农家乐、表演为一体的乡村休闲精品旅游区。
为了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桃花节青年志愿服务队在这期间会如约上岗,确保游客赏花期间能吃到地道又实惠的小吃和农家美味。
“桃花节连续办了6年,不光游客变多,我们这回头客也多了。”彭永燕一家从五年前开始经营农家乐,她说尽管自家农家乐的位置并不在主干道上,但生意依然挺好,每年持续半个多月的桃花节,能为自己多带来万余元的收入。
新沟镇街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桃花节中断,今年将根据疫情防控的情况,做好恢复举办的准备工作。为此,大队成立了桃花园文明宣传服务队,针对桃花园展开清扫等志愿服务。“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专业队伍与志愿服务相结合,才能真正有效改善村湾环境面貌,继续擦亮乡村旅游招牌。”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