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武汉发力做实“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4-04 06:52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高铁、轨道交通、二环线在汉口解放大道交会。记者李永刚 摄 

  长江网讯 全省区域发展布局暨县域经济工作推进会提出:要把“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做实,加快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共建轨道上的城市圈,大力推进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各市要强化“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的意识,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圈,从群众最关心、感受最直接的民生服务等切入,推进同城化。3日,武汉市相关部门纷纷表示,将充分发挥“一主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规划同编、交通同网 

  推动武汉至周边城市射线高速公路建设 

  正在稳步推进建设的鄂州花湖机场,将与武汉天河机场、阳逻港、三江港、吴家山铁路枢纽等交通枢纽一起,共同构建武汉城市圈“铁水公空”多式联运体系。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做实“1+8”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加快推进交通同网,要紧紧围绕“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目标,努力建设功能完备、立体互联、陆海空统筹的物流体系;要紧紧围绕区域引领目标,努力构建战略协同、机制衔接、要素共享、设施联通、运输联程的武汉城市圈一体化交通网。

  《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19-2035年)》提出,要建设武汉空港核心区与鄂州空港核心区,依托客货双枢纽,提升武汉城市圈的对外通达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

  航空港经济发展辐射发展区包括武汉市、孝感市、鄂州市、黄石市、黄冈市等地区,面积约13345平方公里。

  据介绍,除了鄂州花湖机场在全力推进建设,当前武汉正在推动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汉至周边城市射线高速公路建设,构建轨道交通为骨干的1小时通勤圈,加快建设武阳高速、武大高速、硚孝高速二期、绕城高速中洲至北湖段改扩建等项目。推进开工建设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武天高速、武松高速等项目。

  依托沪渝高速、武鄂高速、武英高速、G316、武鄂城际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武、孝、鄂、黄、黄临空产业资源,形成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临空创新驱动发展带,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3月20日上午,满载游客的Y676/7次旅游专列准点驶出武昌站,开启了为期两天的“武铁旅游号”留醉襄阳赏春之旅。记者詹松 通讯员祁洁 摄 

  今年初,随着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段的开通运营,武汉地铁首次走出武汉市,进入“跨市域铁路”时代。

  武汉地铁11号线葛店南站还将打造成三铁融合的交通枢纽,目前葛店南站经行高铁、城际铁路,未来与地铁站实现换乘之后,其交通枢纽效应更为明显。

  充分发挥“一主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助力武汉“1+8”城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武汉地铁集团负责人表示,目前武汉地铁正积极谋划市域线路建设,与鄂州、孝感等城市深入对接,协调省、市有关部门借鉴大湾区的建设模式,充分发挥“一主引领”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与国铁、城铁的联系,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阶段强化沟通协调,积极推进武汉“1+8”城市圈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便捷换乘。

  武汉市民日常出行使用的“武汉通”,目前可以通行城市圈多个城市。武汉通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通”还将继续深化卡片在“1+8”城市圈的应用,如乘车折扣共享、一码通行等,更为便利城市圈的出行。

  科技同兴   

  武汉城市圈科技服务平台正在建 

  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打造武鄂黄黄咸成为创新转化轴、产业协作轴、设施联通轴,推进城市圈科技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城市圈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武汉市科技局合作处处长黄静介绍,该局将重点围绕“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发挥武汉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引领作用,围绕科技信息、成果转化、人才交流与大型仪器共享等,搭建合作平台。

  近年来,武汉市科技局以开展产业、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对接为重点,积极推进城市圈内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组织开展城市圈内的技术与产业对接活动,加强城市圈内科技信息的交流互通,已建立了一支稳定的武汉城市圈科技合作与交流联络队伍。

  近年来,市科技局与相关单位部门共同完成了一批分平台建设。其中,在省发改委、市发改委等的支持下,建成武汉城市圈科技成果库、企业需求库及专家查询系统,结合省“科惠网”建设,完成黄石、仙桃、天门、潜江分平台建设。在完善现有城市圈视频会议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建成覆盖各城市及武汉市各区科技部门、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高等院所、科研院所、工业研究院、国家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重点企业的技术转移集聚服务的物理支撑体系。

  据介绍,从2015年开始,市科学技术局先后组织武汉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赴城市圈8个城市及观察员城市开展项目对接及技术指导,根据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开展项目对接与成果转化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签署了科技合作协议300多项,涉及所在地的企业150多家。充分利用武汉地区科技资源优势,将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技术转移、区域创新合作核心区和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

  产业同链   

  打造五大城市圈产业带 

  东湖高新区将全面启动东湖科学城建设,加快规划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区,把科技创新推向新高度,积极推进“1+8”城市圈同城化发展。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白车身焊接生产线现场。记者高勇 摄 

  该区主要负责人介绍,高新区将在“一主引领”中充分发挥光谷副城优势。武汉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将从六个方面着手: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便捷城市圈,打造1小时通勤圈,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协同信息网络和市政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互济互保能力;深化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城市圈,显著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合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四大组团发展先行区;推进高水平协同开放,建设开放城市圈,协作搭建开放合作平台,共同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建设共享城市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创新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设绿色城市圈,共同开展生态建设,协同推进环境保护,共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化同城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活力城市圈,创新同城化利益分享机制,完善土地供应保障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统一市场准入标准。

  据了解,在产业协作发展方面,武汉市以光谷科创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武汉新港建设为抓手,完善联合招商、飞地经济、园区共建、平台共享、人才交流、利益共享等机制,打造“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临空经济、大健康和生物技术等城市圈产业带。

  民生同保 

  完善城市圈医疗急救一体化 

  武汉市将鼓励大医院送医送药下乡,通过会诊和派驻等方式下派技术人员支持城市圈内医院,为城市圈内医院医务人员到武汉市医院进修提供便利,积极开展医疗协作、人才培养、技术和设备共享。

  武汉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说,武汉市将建立医疗服务共享机制,鼓励在汉的大型医院与城市圈的下级医院之间组建实质性的区域性医疗集团,或者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和双向转诊。

  他表示,武汉市将积极完善城市圈内公共卫生协作机制,以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核心,建立疾病控制工作信息交流平台,共享防控信息。加强传染病的联防联控,完善区域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立卫生应急和重点传染病防控专家库,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和人才培训,实现卫生应急状态下疾控队伍、设备、物资等资源共享,确保高效、快速应对区域内突发传染病疫情。

  武汉市将努力完善城市圈医疗急救一体化,加强圈内医疗紧急救援能力建设,以武汉市紧急医疗紧急救援中心为依托,与圈内城市的医疗紧急救援中心之间实现“120”急救信息互换和地理信息系统共享。增设空中急救站,拓展急救服务范围,建立城市区域间急救站,缩小急救半径,增强反应能力。依托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建立区域内危重病人抢救中心。

  去年12月,湖北省首次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由武汉市独立承担实施。29个青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注射剂品种采购成功,共113个产品中选。与全国最低挂网价相比,中选价最高降幅为85.38%。

  武汉药品带量采购的成功实践,让中选药品覆盖武汉城市圈,集采结果共用、实行价格联动,9市人民共享带量采购带来的实惠,更让城市圈其他城市看到这种模式的优势。

  武汉市将与其他8个城市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进一步探索武汉城市圈联盟药品耗材联合采购新方式。武汉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将继续发挥“一主引领”作用,在全省统一谋划下,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加强招采、价格、支付联动,引导药品、耗材回归合理价格区间,进一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去年8月,武汉市启动重点监控药品集中议价采购。结果显示,30种重点监控药品中15种药品25个品规议价成功,平均降幅为39.56%,最高降幅为62.91%。武汉城市圈各市均执行武汉市集采结果,未中选药品在武汉城市圈各市停止挂网。

  当前,随着国家、省、市集采工作的快速推进,联盟带量采购将成为主要采购主体。“城市圈带量采购范围更大,需求类似,谈判筹码强,联合以量换价成功率会更高。同时,组成联盟统一进行药品耗材带量采购将大幅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和企业负担。”

  目前,武汉“1+8”城市圈已实现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武汉公积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9个城市的公积金中心将更加深入协同,着力构建“政策互动、服务互鉴、系统互通、信息互享、信用互认”的合作发展新格局。

  (记者王谦 马振华 龚萍 陈洁 黄琪 胡琼之 冷靖华 通讯员刘丹丹 周黎 黄静 汤琦 统筹蒋立青)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