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就被“卡脖子”,本月发布了第一款自研芯片,这家公司有“武汉总部基地”
1
1986年,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字标语上墙不久,中科院和美国医疗巨头合资合作,在蛇口办了一家高科技企业。
不像华为、腾讯、比亚迪,它的名字在今天已经不复往日辉煌。但在改革开放初期,大批顶尖学子加入其中,这家名叫安科的公司创造了许多个中国第一,成为国内医疗设备领域的“黄埔军校”,江湖人称“安科帮”。
诞生于安科的我国第一台磁共振
“安科帮”出过很多大佬,比如在深圳买豪宅时总压过许家印一头的鹏瑞集团徐航,清华毕业,前半生专攻医疗器械;今天中国医疗企业带头大哥李西廷,当年是安科的办公室主任,他掌舵的迈瑞医疗,市值已经接近5500亿元。
1998年,就像曾经美国仙童公司哺育出英特尔、AMD一样,“安科帮”已经在深圳演化出迈瑞、理邦等一批医疗设备企业,民族医疗器械品牌一片方兴未艾的朝气。那年,名叫薛敏的“技术大牛”回国创业,直奔这片创业热土。
研究生期间,薛敏师从著名核磁共振专家吴钦义教授和叶朝辉院士,后去美国克利夫兰研究中心深造。回国第一年,他创办的深圳迈迪特,成功研制出中国首台1.5T超导磁共振系统,结束了我国高场磁共振系统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回过头看,当年这台1.5T超导磁共振,是一个奇迹。20年前中国基础工业还相当薄弱,团队初出茅庐,靠着“学院派”一腔热血,完成了高性价比的一代经典设计。
后20年里,这款机器转而成了某跨国巨头在中国市场卖得最多的拳头产品,当然,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2
时至今日,江湖格局大变。曾经辉煌的安科几经起伏,正在涅槃重生。其他出身“安科帮”的企业,在与跨国巨头的分分合合中努力前行,却始终冲不破那些有形无形的壁垒。
李西廷带着迈瑞,从深圳走向全球,成了新的武林盟主。迈瑞在国内中低端市场已经压过外资一头,中端的彩超市场上也与GE、飞利浦分庭抗礼。
新冠疫情后,迈瑞的呼吸机名震世界,这位喊出“呼吸机绝不涨价”的董事长,去年年薪超过2500万元,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中无人出其右。
薛敏则从深圳转战上海滩,硬是把联影的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送进全国四成三甲医院。最高端的PET-CT,全国新增市占率稳居第一;曾经的跨国巨头垄断联盟中,已经有人悄然掉队。
中国制造中的医疗设备行业,不像手机、汽车那样汇集万众目光,但这片江湖里,一样不缺时势造英雄的故事。而时势,也确实到了造出英雄的地步。
3
外人眼中,中国高科技公司身上总有一圈神秘光环。
这个月,联影微电子在上海发布了第一款自研芯片。当下,芯片是最能触动公众神经的话题,国内第一块PET-CT自主研发专用芯片、打破全球PET-CT时间飞行技术无法突破200皮秒以内的技术瓶颈……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和其他高管站在台上,光晕注定迷人眼。
联影发布的首款自研PET-CT芯片
可看不见的,却是打落牙齿和血吞。
最富上市公司老总李西廷,曾经穷途末路,跑到华尔街基金公司一家家敲门,吃过数不清的闭门羹。薛敏的职业生涯却比他还要坎坷。
还是那台1.5T磁共振机器,2000年那会儿一炮打响后,跨国巨头坐不住了。磁共振的一款核心部件当时完全依靠海外进口,通过这个环节,深圳迈迪特被海外企业卡住咽喉,看不到一点生机。
今天全国上下热议的“卡脖子”问题,20年前,薛敏就尝到了个中滋味,也看透了其中缘由。
当时,了解这个行业的人很少,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国家战略性行业,薛敏在巨大的研发投入压力下,将迈迪特出售给海外巨头,并成为其手上的一张王牌。
早期“安科帮”崛起,来自改革开放、全球分工的红利,跨国巨头进入中国,带来大量的产业梯度转移。可是,每当有人要爬到梯子上头,触及高端领域的核心利益时,注定会遭遇迎头痛击。
4
大约十年前开始,兴起于深圳的医疗设备产业开始向全国各地布局。其中,高端产业部分发展到一定程度,为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所吸引。
当时的一个冬天,6辆汽车载着联影的创业团队从深圳一路向北,经过三天两夜一千多公里的行驶来到上海北郊,开始为全新的梦想打拼。
中国众多制造业重镇中,上海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历史因素造就,上海大国企多,重化工业占比高,浪潮中,大船掉头不易。上海政府又见多识广,精打细算,极少会被纸上谈兵的项目忽悠。
但上海向来看重大国重器,一项产业、一家企业只要跟国家战略、国计民生相关,总能找到立足之地和发展空间。对于那样的企业,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缺少资源可以提供资源。
任正非口中的那架“烂飞机”,千疮百孔了还在摇摇摆摆飞行,刚到上海的薛敏,恰有着相似的心态与经历,艰难苦楚只有自知,曾经被卡住脖子无奈委身外资,高端升级之路处处被堵死……
多年来,许多事实都表明,上海一直都是修理这些飞机的港湾。
5
中美贸易战时,稀土作为中国一张重要的“战略牌”,广受关注。很少有人知道,联影的崛起,和稀土有关。
中国稀土资源储备丰富,稀土工业发达,美国80%的稀土供应来自中国。而在核医学装备产业,稀土是其中一项关键核心部件闪烁晶体的原材料。
长期以来,海外跨国公司从江西、福建进口稀土,做成PET-CT的闪烁晶体,再把成品机器高价卖回中国市场。一台价值两三千万元的PET-CT中,闪烁晶体在其总成本中占比两成以上。
明明同时拥有最大的市场和最丰富的原材料储备,却因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缺失,只能受制于人。
历时多年,联影完成了从原料、制成到切割的闪烁晶体产业链闭环,以独特的蜂眼切割技术,进入自己制造PET-CT探测器先进晶体的阵列。
一家海外巨头在中国卖的还是上一代“慢晶体”,他们发现有了国产高端设备后,中国医院眼界一下子高了,产品技术一时来不及升级,只能掉头卖到印度市场。
以这项能力为基础,联影率先做出112环的高精度PET-CT。2017年美国顶尖科学家团队全球招标,寻找合作伙伴一同设计制造划时代的2米PET-CT,他们在上海亲眼看到112环机器工作时,就确认了这家年轻中国公司的能力。
奥巴马时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为这个项目提供了1550万美元设备研发费用支持。联影拿下项目,完成设计制造,特朗普开打贸易战之后,美国医院顶着关税,又从中国买下这款机器。
6
2019年,上海中山医院核医学科石洪成主任就开始用联影的2米PET-CT做病人了,动态重建图一出,刷屏全球各大分子影像学术会议,成为当年核医学领域都在议论的大事。
当时业界判断,如果只是用来诊疗,医院买下这台售价1个亿的机器,很长时间里都收不回成本。对科学家和医学研究者来说,它送上了一把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但现在,1个亿的成本,已经生生收回,可见,这个市场的无穷潜力。
作为钥匙的主人,机器的研发者自然最大受益者。2米PET-CT就像是一台人工智能母机,它提供全世界最好的图像,让机器能在真实物理世界中不断深度学习。
阿尔法狗击败柯洁和李世石前,学习了3000万步大量围棋九段大师的走法,并从自我对弈中不断进化算法。同样,2米PET-CT提供的高信噪比PET图像提供了最佳的数据训练池,联影基于此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内嵌式迭代神经网络,帮助图像重建算法迭代进化,并将其应用到常规PET-CT上,实现常规PET-CT图像质的飞跃。
这样的人工智能算法用在平价机器上,就是一定程度上的“降维打击”。
今年,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了联影的相关图像重建算法。一台台搭载先进算法的高性价比CT从上海出口北美市场,有的为了赶时间,直接空运。
联影集团全球布局
7
全球化的商业版图里,互利共赢是一条主线,但这从不意味着技术和商业竞争,带有任何“恩赐”的成分。
40年前的深圳,“安科帮”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兴起,但同时外资巨头汹涌而来,牢牢占据高端市场。民族品牌只能生存在逼仄的空间,低价搏杀,所谓内卷,即是如此。
多年来,中国制造升级突围路上,很多企业被跨国公司们联手密织的巨网吓退。可现在人们逐渐发现,离得越远,巨网越是密不透风;但凑近看时,却并不是这么回事。
这些年,中国企业打开的每一寸市场空间,都极不容易。医疗设备领域,心脏支架、吻合器、超声刀……“蚂蚁咬伤大象”的故事比比皆是,即使内卷,也总有人能卷出一条路,哪怕没有彻底获胜,也迫使跨国巨头把虚高的价格压下来,把拿走的利润还一部分给中国病患。
而在这个战场上,最硬的仗也有了人打。比如迈瑞与联影,一个在深圳,一个在上海,分别与最强的对手正面硬刚。
早期中国疫情发生时,基层医疗资源受到冲击,口罩、防护服吃紧,CT、呼吸机短缺。关键时期,国家多年推动的医疗装备振兴战略,转化为巨大动能,一大批企业站了出来。
中国防疫形势好转后,领军企业顺势出海,支援全球抗疫。于是,深圳赶制的呼吸机、监护仪遍布欧洲大小医院的病床;上海出发的车载CT,开进纽约布鲁克林最大的医院。
这并不是巧合。行业领头羊在各自战壕里反复拉锯着、拉锯着,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无人区。这是艰辛过程导致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产业必然向高端崛起的内在逻辑。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