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生前爱游泳、会拉小提琴、还跳踢踏舞,90岁生日后袁隆平风趣地称自己是“90后”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5-22 18:2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长江网5月22日长沙讯(武汉晨报实习记者马妍睿 徐鸣 李佳英 记者 温艳丽)“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武汉晨报记者注意到,下午,袁隆平遗体转移出医院,行人自发跟随表达哀悼,齐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袁隆平院士生前所住的医院。武汉晨报记者温艳丽 摄于长沙

  “禾下乘凉梦”:“跌跤就跌跤,爬起来再干就是了”

  袁隆平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隆平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杂交水稻”。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

  某种程度上说,袁隆平的成功是从失败中捡出来的。在“三系”配套的努力中,前8年都失败了。一直到1972年,也就是被视为研究突破口的“野败”发现两年后,还有人质疑甚至反对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方案。一次,杂交稻验收,稻谷非但没增产,稻草反而增加了近七成。风凉话四起。有人说,可惜人不吃草,人要吃草,你这个杂交稻就大有发展前途。

  袁隆平默不作声。他背着够吃好几个月的腊肉,转乘好几天的火车,前往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只为寻找合适的日照条件。他几乎住在育种基地,卸一块门板,铺一张草席,挂一顶蚊帐,和当地农民睡在一起。两个儿子出生时,他都在稻田。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三系法成功后,袁隆平领衔了两系法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启动不到两年,一场异常低温导致全国两系育种大面积失败。

  袁隆平和协作组最终找到解决方法,让两系法起死回生,再次成为世界作物育种史上的重大突破。

  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生涯中,质疑、失败、挫折是常态。他的研究被当时的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他从来不会为了失败而气馁。

  “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失败就失败了,不是说身败名裂,人家不会笑你的。我这是在探索,跌跤就跌跤,我爬起来再干就是了。”袁隆平说。

  袁隆平曾自喻“贪财的人”:“百万富翁想千万,千万富翁想亿。我贪产量,到了700公斤,我贪800公斤,800公斤贪900公斤,900公斤到1000公斤,1000公斤到1100公斤,最后1200公斤,18吨,不满足,因为这是一个有意义的事情。”

  他觉得,这个动力一个是从科学的角度看,有潜力、是个发展方向,另一个从本人来讲,“总是觉得这个叫做老骥伏枥,还有志气”。

  “90后的童心”:上B站,拉小提琴,打排球

  袁隆平不喜欢被尊称“袁老”,更喜欢被叫“袁老师”。

  十几年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自己是“70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20岁的肌肉”。此前,他接受采访,说他80岁时,中心搞游泳比赛,自己得了第一名。

  过完90岁生日,袁隆平就改口自己是“90后”。

  他爱游泳、打牌,会拉小提琴,还跳踢踏舞。用学生李莉的话说:“我们这些弟子的科研、游泳、气排球甚至西红柿炒蛋的厨艺都是他手把手带出来的。”

  86岁那年,他还要上排球球场小露一手;再往前几年,他都是打全场。他球风“比较稳”,场上位置是毋庸置疑的主攻手,他的队总是第一名。

  “不管在场上还是在场下,他都非常投入,乐在其中。”他的学生吴俊说,这几年打不动球了,他就在场下助威,谁打了好球就大声叫好,碰到哪个打得匡瓢(长沙方言,意思是办砸了事情),“他就在场下哈哈大笑”。

  学生们的经验是,看球时不要找袁隆平签字,他没空。

  除了在身边人心目中留下“可爱老头”的形象,袁隆平也备受青年人追捧。在90后云集的线上社区B站,袁老的许多视频也备受喜爱。

  和幼儿园小朋友合照、调侃自己的表情包、领奖时被观众夸奖“suai锅锅”后脸红害羞、坦言自己最爱吃麻婆豆腐、水煮肉片,一些生活瞬间都被广大网友夸奖:“最可爱的老爷爷”。

  据袁隆平的学生谢长江的《功勋科学家袁隆平》 一书,袁老早就是一位游泳健将。在他八岁时,冒着抗日战争的狼烟,他们全家逃难到湖南桃江县。在逃难的船上,他被人不慎推下水,幸亏艄公把他救上船,保住性命。

  从此他就下定决心学游泳。后来跟体育老师一步步苦练,终于成了同学们中自由泳的好手,最终冲出龙门浩,横渡长江。

  除了“游泳健将”,袁隆平还是小提琴的忠实爱好者。

  1953年,袁隆平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42元。他回忆说,“那次我在长沙呆了两天,先去了橘子洲游泳,第二天去商店里买了把小提琴,花了27元。”用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是袁隆平在大学时的梦想。

  他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田间地头,而且时常满身泥土,在制种育种阶段,工作不分白天黑夜,拉琴是他调整身心的方式。

  袁隆平曾提及在安江农校附近拉琴的感受:夜晚时分,月光满地,蛙声不绝,琴声能消除一天的疲劳。

  有一次,他出席一个全国性大会。会前有人提议他拉琴。他拉起了科学家李四光的作品《行路难》。

  不过袁隆平一如既往地谦虚:“我是一个南郭先生,那次只拉了头四句,其余的都是后台小提琴大师们拉的。没办法,不能让大家扫兴。”

  在袁隆平家的柜子里,藏着不少碟片,都是柴可夫斯基、舒伯特等大师的作品。闲时,他会打开音响,感受艺术的魅力。

  既是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个生动可爱的老爷爷,这才是大家对袁老的印象。

  半个世纪的夫妻情深:记得她穿的衣服鞋子的型号

  在袁隆平的口述自传中,袁隆平结婚时已过33岁,在那个年代是货真价实的晚婚。

  原本他与妻子两人是师生关系,互相熟悉了解后,她因为袁隆平课讲得好,爱打球,还会拉小提琴而欣赏他。袁隆平也因为她活跃,唱歌跳舞也喜欢运动,还是黔阳县篮球运动代表队队员,因此两人情投意合。

  袁老在自传里这样回忆他的妻子:“在我事业最艰难、工作最困难的时候,邓则最坚定地支持我,她付出的确实太多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我一直在外面搞科研,家里的担子都由她挑起来。我曾连续7个春节都没有回家,是在海南岛过的。小孩都是我的贤内助带的,二儿子出生才3天我就南下了,但我的贤内助也没有埋怨我。她知道这个事业很重要,毫无怨言地支持我。特别是我父亲去世后,为了照顾我母亲,直到母亲去世,邓则才带着3个孩子来长沙和我团聚。从1964年到1990年,26年里我们基本是分居。

  “邓则很厚道、善良、贤惠。我们之间顶多有几次争争嘴,不是什么原则问题。她偶尔发脾气,我笑一笑就算了。我抽烟,她唠叨几句,说你少抽点咯。现在,我每次应邀出访,或是参加活动,只要条件允许,我就带着我的贤内助一道去,让她走一走散散心。如果是出国,我就耐心地给她当翻译兼导游,她喜欢旅游呀。这样,带她去过5个国家和国内很有名的一些景点;即便没有机会带她去,也会给她买一些礼物,我能记得她穿的衣服和鞋子的型号。”

  【编辑:张玲】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