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今年我国已痛失15位院士,数位曾与武汉结下渊源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5-29 12:15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今年,已有15位院士相继离我们而去。他们一生呕心沥血,不懈追寻,奉献祖国。斯人已逝,但精神永存。
  今年我国已痛失15位院士
  ● 1月28日, 中科院院士王绶琯因病辞世,享年98岁。
  “中国射电天文奠基人”王绶琯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成功研制中国首台射电天文望远镜等重要观测设备,取得了多项巡天观测科学成果,还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天文学博士。
  ● 2月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沈忠厚是我国油气井工程学科奠基人, 长期从事高压水射流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将射流技术与钻井工程相结合,开辟了我国石油钻井技术的新领域,并为我国石油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 2月7日, 中科院院士程镕时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
  程镕时是中国高分子物理的主要奠基人, 长期致力于高分子溶液研究,提出了凝胶色谱的扩展和分离效应统一理论、高分子溶液粘度的团簇理论。
  ● 3月2日, 中科院院士周毓麟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
  周毓麟是著名数学家,是 我国核武器设计中数学研究工作早期的主要组织者和开拓者之一,我国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领域早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建立了基于科学计算实践的离散泛函分析方法和理论。
  ● 3月12日, 中科院院士周又元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周又元作为著名天体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天体物理研究,是我国类星体和宇宙学研究领域的早期开拓者,在活动星系核的结构、辐射机制与宇宙大尺度结构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3月22日,中国 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彭士禄是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他隐姓埋名,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重要贡献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 3月26日, 中科院院士沈善炯在上海逝世,享年103岁。
  沈善炯是著名微生物生化学家、分子遗传学家,专长探索共生固氮菌与宿主植物间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关系,在固氮遗传方面的成就为国际所公认,为奠定中国近代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 3月27日, 中科院院士谢毓元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
  谢毓元是著名药物化学家、有机化学家,一生以科技报国为己任,多次根据国家需求转换研究方向。他解决了我国普鲁卡因等急需药物自给的合成工艺问题,实现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左旋多巴的国产化。
  ● 3月31日,中国 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李京文是中国技术经济和工程管理理论开拓者,主持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京沪高铁等超大型工程的技术经济论证,为科学决策提供参考;率先对科技进步测度方法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问题。
  ● 4月28日, 中科院院士闵桂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闵桂荣是工程热物理学家、空间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航天器热控制技术开创者,参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多颗返回式及应用卫星研制工作,为我国空间技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 5月6日,中国 工程院院士刘兴土在长春逝世,享年85岁。
  刘兴土是湿地生态学专家,是我国湿地学科具有突出成就的学术带头人。开辟了沼泽湿地的长期定位生态研究,推进了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和东北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 5月14日, 中科院院士王元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王元是著名数学家,在解析数论、代数数论以及数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与华罗庚一起开拓了高维数值积分的研究方向并创造了“华-王方法”
  ● 5月22日,中国 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
  ● 5月22日, 中科院院士吴孟超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吴孟超是我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最先提出中国人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的新见解,带领团队在肝癌免疫治疗、生物信号转导、肝癌疫苗和肝转移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 5月26日,中国 工程院院士陈清如在徐州逝世,享年95岁。
  陈清如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与技术研究,指导研究设计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建立“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
  他们曾与武汉结下渊源
  这15位院士中,多位都曾与武汉结下渊源。
  3月22日逝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生前曾在武汉工作过。他在自述中写道:“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
  袁隆平生前与武汉有很深的渊源。1943年至1948年,袁隆平曾就读于武汉博学中学(武汉四中的前身)。他曾在多个场合说:“武汉四中是我最感亲切的母校,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 2009年,袁隆平再次回到武汉四中给学子们讲座,主持人问:“您还会不会说武汉话?”袁隆平当即用纯正的武汉腔答:“我会说武汉话,喜欢热干面。”大家对老校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为激励学弟学妹们上进,1995年,袁隆平在母校武汉四中设立了“袁隆平奖学金”,使一大批学子受益。
  吴孟超曾与武汉有众多不解之缘。吴孟超早年就读于同济医学院,曾师从著名外科专家、资深院士裘法祖,后在裘老的支持和鼓励下走上肝胆外科之路。裘老在世时,他只要来武汉出差,第一件事就是看望裘法祖和师母。裘老过世后,吴孟超多次来武汉参加学术交流,追忆恩师品格,激励同行前行。
  (整合:长江日报记者朱晨颖 资料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姚昊)、湖北发布等)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