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和见证武汉近千年城市发展历程
长江日报6月4日讯(记者 叶军)6月4日上午,武汉地方志办公室联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举办的2021年“方志讲堂.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系列讲座第三期在新长江传媒大厦开讲,湖北大学周德钧教授带来题为《江流浩荡天地阔——长江与武汉城市发展的长时段考察》的主题讲座。他说“长江影响和见证了武汉近千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放宽历史视域。拉长历史视线。周德钧教授认为,我们研究城市,要用大历史的眼光,研究影响城市发展的大历史因素。何谓大历史因素?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生态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因素如政治形势、经济地理等。现在城市研究当中,大多是一种静态研究。分析大历史因素,就可以在更为宽广宏大的历史场景中,描述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揭示城市发展的“历史逻辑”。比如西安,一般会描述它“渭河谷地八百里秦川”,但是用大历史的眼光去看,西安处于中原、西域、塞北这三大板块结合交集的区位,是中华文明向内聚合向外扩展之地,造就了十朝古都的宏大气象。
长江战略位置把武昌推至前台
周德钧教授据此分析了决定武汉之兴的大历史因素。他认为武汉兴起于东汉末三国时期,当时群雄并起、南北争雄。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成为分隔南北两大社会政治空间的地缘分界线,在这条横贯东西、绵延数千里、阻隔北方、屏障东南的“天堑”上,武汉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因武而昌”,长江的地缘战略价值是武汉城市之兴的历史契机,也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
当年北方政权渡江而南的统一战争,都是进军夏口成为历次行动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夏口方向”成为北方势力向南用兵的最重要战略方向之一。到后来的宋元之战,一直到近代的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武汉战略位置之重,都得到充分显现。
“浩荡江流贯西东,鸿沟天堑竞豪雄。南北分庭划楚汉,烽烟战鼓伴江风。夏口鲁山夹江立,鄂渚汉皋成要冲。百战山河历千载,更作大城傲苍穹”,周教授写了一首诗表达对武汉随长江走上历史大舞台,进而开启城市发展壮阔历程的感慨。
长江经贸使汉口横空出世
武汉因武而昌,因商而盛。汉口因何而生?论者多归之于15世纪六十年代“汉水改道”。周德钧教授认为,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大历史因素”。从宋代开始,我国国内市场最大规模的贸易活动就发生在长江流域。
根据多位世界经济学家的观点,在11-19世纪近千年时间,中国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中国国内市场为全球最大市场,而长江经济带正是主体,为国内市场之主轴,区间贸易的纽带。
而汉口成为长江经济带上最耀眼的明星。在背后支撑汉口的不仅仅是两湖地区,是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兴起和发展,助推汉口横空出世,走上历史舞台。“川米济江”“川米运楚”“楚米济江”,当时长江经济带仅粮食吞吐量即为1500万石,占了全国粮食贸易总量(包括漕粮)的三分之一。连接这一巨大区间贸易的枢纽正是汉口。
长江必将再一次赋能武汉
抚今追昔,周德钧教授认为:长江经济带将以“旧邦新命”的时代感,再担历史大任,为支撑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具有大国经济的典型特征,通观近现代世界经济史可知,以内需驱动、做大做强国内市场乃是大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大国经济全面崛起、持续发展的基本定式。英、美、德、俄(前苏联)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经济发展,无不经历了由“出口导向”的外向发展转向“内需主导”的战略调整。此乃大国经济由外而内、追求安全、主动、可控的“历史逻辑”。而从中国大历史的角度观察,在数千年文明进程中,内需驱动、自主发展一直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繁荣、高峰迭出的基本原因。中国经济自来就具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而长江经济带则是中国内生动力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全面、畅通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使命中,武汉人应该更具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去勇立潮头、扬帆远航、破浪前行。
周德钧为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湖北大学城乡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史学会常务理事,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同时,周德钧教授也是武汉地方志专家委员会委员。他长期从事中国社会史、中国城市史、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出版相关著作十余部。
方志讲堂由武汉方志办和长江日报联手打造。“方志讲堂·建设现代大武汉”系列讲座今年将举办10期,本期为第3期,尚有7期。方志讲堂将继续邀请研究武汉、熟悉武汉的各界专家举办讲座,以“存史、资政、育人”。长江日报、长江网将持续推出讲座相关信息和报道。
【编辑:蔡婉婷】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