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盛邀全球英才一试身手:包容创业人才“十年不鸣” ,理直气壮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长江日报6月9日讯6月9日上午,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正式成立,诚邀海内外英才来“揭榜挂帅”、来“赛马”。
9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任勇 摄
创新驱动发展,最不可或缺的是人才。此前,武汉启动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行动计划,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各类人才持续提供一展雄才的大舞台。
“科学家对事情更感兴趣。”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创新中心秘书长、诺贝尔奖获得者生命科学研究院秘书长朱乙建言,武汉创新发展,首要要着眼留住人才,“要让科学家自己愿意来,还愿意导入其资源、带来其团队”。
近一年以来,武汉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厚植惟楚有材的底气,用心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强大磁场,建设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坚持以事业聚才,提出树立“大人才观”,凡是在江城大地上的人才,都是武汉的人才。并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人才创新发展的政策保障体系,促进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高校、院所间柔性流动;围绕“人才链”完善“服务链”,探索全面放开高端人才购房、子女入学等限制,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
武汉集聚市级重点专家3000多人
院士“揭榜挂帅”一个个领军型项目
9日,武创院正式成立大会上,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学院龚健雅院士“高精度智能遥感卫星”团队、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智能医学”叶哲伟专家团队等10个人才集聚项目现场签约。
武创院实行“项目经理制”,探索与高校院所建立人员互通、业绩互认制度;实行“揭榜挂帅制”,推进跨领域、跨产业技术合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攻关。
协和骨科教授叶哲伟曾带领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混合现实技术(MR)引导下的髋部骨折手术,他的团队在“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重大项目”和“华中科技大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科技攻关专项”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医学混合现实、人工智能、5G云平台、边缘计算、多学科增强现实会诊系统等贡献了中国智慧。
他介绍,此次与武创院的合作项目主要围绕智能医学开展,致力将人工智能、区块链、5G面诊、3D打印、云平台等前沿科技运用到医学领域,多方面推进医学技术的发展。
此前,在武汉市科技创新大会上,武汉大学刘经南院士响应“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签约“跨安全等级传输的融合应急通信技术”项目,他说,“武汉在地理信息测绘技术领域有先发优势,我和我的团队还将持续将这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同时,武汉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大力引聚产业紧缺、创新力强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做大做实国际人才“蓄水池”,扩大人才规模,集聚相关产业及其细分领域高精尖人才领衔科研攻关,累计集聚市级重点专家3000多人。
9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成立大会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任勇 摄
零职称海归博士15天获评正高级职称
理直气壮让科技人员“名利双收”
上月15日的2021年度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评审上,从事生物育种研究的零职称海归博士陈立清(化名),以全票赞成通过自然科学研究员职称评审,距离其从公司推荐申报,仅历时15天。
近年来,陈立清担任项目负责人,与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基因育种芯片,提供基因精准筛选,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目前,该技术已被200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引进。
在光谷,武汉康复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青山,今年获得湖北省工程技术(东湖高新区)医药类高层次人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即正高职称)。
李青山回国创立武汉康复得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款用来预防与治疗草酸钙肾结石的产品“酶化石草酸降解酶菌粉固体饮料”,并进行量产,与几百家三甲医院建立合作,但他本人一直没有基础技术职称。“在国内申请项目时,职称确是一个重要加分项,意味着企业承担项目具有较高等级资质。”
今年年初,包括李青山在内,光谷70人“零起点”直接被认定为副高及正高职称。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引领企业技术攻关,但‘无名无分’的创业者,急需破除常规获得认同。”
武汉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流动、激励等系列举措,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四权”改革,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旗帜鲜明支持人才“名利双收”,着力开创人人崇尚创新、渴望创新、皆可创新的良好局面。
在武汉,战略科技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可根据本人专业能力和实际贡献等,申报正高或副高级职称。这一创新举措让武汉市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搭上职称“直通车”。
除此之外,武汉打破部门条框,突破身份观念,探索新时代市、校、企合作人才工作新体系,在全国首次采取聘任方式,面向高校、企业引入急需紧缺人才担任部门副职、公务员,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各方人才和资源充分整合、优势互补,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工作新格局。2020年10月,来自在汉高校和重点企业的5位聘任副局长正式上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包容回汉创业人才“十年不鸣”
15年埋头原始创新企业“一鸣惊人”
近日,证监会同意中科通达科创板IPO注册,武汉又将诞生一上市企业。成立于2007年的这家企业,主营业务为通过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供专业的信息化服务。中科通达实控人王开学、王剑峰兄弟,曾在深圳、北京等地创业,回汉创立企业。
东湖高新区金融办主任秦军介绍,光谷已成全国上市最密集区域之一。据光谷“上市十条”,中科通达等企业在上市分阶段将享受400万元奖励,企业为上市所做的股改、融资、并购重组等,光谷都有奖补,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
另一家人才企业禾元生物,其全球首个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生产线,今年在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启动建设。
禾元生物已成为植物源重组人血清白蛋白表达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的领先企业,原始创新坚持了15年,政府支持其选址研发生产基地,筹建生产线。
据介绍,新成立的武创院实行“投资包制”,联合企业、核心团队、社会资本、金融创投机构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聚多元资本而兴之。
“武创院成功的关键在于‘抓创新’和‘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说。
武汉注重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支持人才项目从创业到上市,从实验室到生产基地。未来,武汉科创企业还将在上市跑道上扩容增速,更多原始创新还将走向生产线。
据悉,在人才激励方面,新成立的武创院将“更胜一筹”。
“我们将畅通人才流动通道。武创院引进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比照市级人才计划享受相关政策待遇,最大化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市场化的内部薪酬分配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最大程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相关负责人介绍。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吴曈 通讯员梁晓红)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