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中科院研究员万劲波: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一脉相承|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6-15 06:58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5月28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明确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新中国的科技进步史是一部自立自强的历史。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通过回溯新中国科技的发展史,深刻读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万劲波。

  从科技“透视”全球经济治理格局

  对科技功能的理解常常来自于科技之外,就像“自立自强”用在科技上,有一番特殊的含义。

  万劲波研究过国家竞争的“经济”基础与分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2019年全球经济总量为86.6万亿美元,发达经济体全球占比59.75%;美国经济全球占比24.76%;中国经济全球占比16.33%;日本经济全球占比5.95%;德国经济全球占比4.46%;印度经济全球占比3.35%。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全球占比接近60%,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相较于20年前明显上升。2018年,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约80%。未来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外溢效应将持续增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迈向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共治”阶段。

  如果拿透视镜将“经济”透视一下,“经济”躯干之下其实是“科技”骨架支撑。所谓全球经济“共治”,一方面是说,之前新兴经济体是难以和发达国家“共治”的,重要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抓住了16世纪以来世界发生的5次科技革命和3次工业革命,而新兴经济体错过了其中的5次科技革命和2次工业革命。如研究者所言,纵观大国的创新发展历程,大多都经历了从贸易到制造进而到科技自立自强的发展路径。农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演进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工,进而形成产业和产品内部不同环节的分工。从平均利润水平看,国际分工呈金字塔结构:科技与金融业处于金字塔顶端,生产制造业处在金字塔中间,资源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金字塔底部。直到今天,科技强国都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维护其大国地位的根本战略。

  另一方面是说,现在和将来,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不得不“共治”,世界正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夕,科学革命正在孕育,技术革命蓄势待发,我们面对的是这样一个世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谁抓住了这次机遇,谁就在经济“共治”版图上占据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科技自立自强,经济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科技创新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才能持续塑造创新和产业优势,获得竞争优势和领先优势。这是现代化强国发展的底层逻辑。

  【访谈】

  新中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科技战略是一以贯之的

  读+:回顾科技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的科技史,科技在国家创新发展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万劲波:从科技史看,古代中国见长于技术发明与工程创造,但没有形成近现代的科学实证传统。16世纪近现代科技产生和发展以来,世界发生了5次科技革命和3次工业革命,同时伴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科技中心的转移和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调整。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综合原因,中国先后错过了5次科技革命和2次工业革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党领导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和民族复兴。百年来,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中,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科技”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科技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国防科研机构、高校、部委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机构组成的“五路科技大军”,构建起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与举国体制,推动科技事业迅速发展。

  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各类创新主体和研发机构蓬勃发展,企业成长为新的创新力量。在第3次工业革命进程中,中国发挥“体系性”大国优势,很好地把国内劳动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配套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资源、市场与发达国家先进要素对接,迅速成长为经济大国和科技大国。

  我们从国家发展经历的“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和科技创新所经历的“学习跟踪”“追赶跨越”到“自主创新”,两者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历史和现实逻辑:从最初提出“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从来都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科技战略是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读+:为什么在当前时期要凸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万劲波:2019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万美元,进入“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经济社会正在向数字化方向转型,经济正在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科技创新也应适应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2020年,我国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跨过新的里程碑,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把“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摆在8项重点任务之首进行部署,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历史上是首次。在这次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一脉相承的历史逻辑,明确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时代潮流、立足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自立是自强的基础前提。“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忍不拔,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为实现这个伟大梦想进行了170多年的持续奋斗。”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中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如果仍采用跟踪学习、引进模仿为主的创新模式,很多产业领域将可能被长期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难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现实及长远需求。因此,必须立足自身优势,坚定“四个自信”和创新自信,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全面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

  自强是自立的根本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我们必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要在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我们要坚持扬长补短、远近兼顾,“锻补”并重,统筹布局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全面做强自己:在优势领域抓紧“锻长板、挖潜力、增优势”,形成“非对称”战略能力;在弱势领域抓紧“补短板、固根基、强弱项”,提升创新体系的系统韧性,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

  科技创新竞争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

  读+: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体现在哪些方面?

  万劲波:科技自立自强的“高水平”就是以科技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创新驱动塑造发展新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从本质上说,高水平是对科技自立自强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趋势、新目标与新任务,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系统、有效的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和成熟、定型的基础性科技制度。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凸显,科技自立自强将为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战略支撑。现代化建设要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因此,“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从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关键一招”。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品质生活,不仅要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还要提升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水平。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构建现代化国家创新体系,拥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持续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升创新要素供给质量和配置水平,优化创新体系和创新治理体系结构,提升创新体系和创新治理体系整体效能,持续涌现一批高水平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完成好以下重点任务: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国家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读+: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如何更好地履行使命担当?

  万劲波: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达国家的创新引领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追赶跨越,依赖的都是其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牵引带动作用,与其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支撑作用也密不可分。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教育培训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能够承担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长远及全局的重大科技创新战略任务,有利于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机构和组织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的科技中坚力量,在国际战略博弈和科技制高点的竞争中发挥“关键少数”作用。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主要科技强国都将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布局重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不断突破技术、领域、行业、组织、地域的界限,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科技创新竞争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迫切需要发挥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牵引作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必须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强化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与此同时也要看到,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开放合作中不断提升自立自强水平。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党中央针对科技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都需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健全的国格】

  从心理学上说,自立与自强是健全人格的两个重要方面——自立强调的是独立性、责任性和灵活性,自强凸显的是勇敢与拼搏、坚韧性和才干;从历史上说,自立与自强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的两个自我维度——据学者考据,中国古代典籍中最早将“自立自强”两个概念连用是在白居易的一篇祭文(《祭乌江十五兄文》)中,白居易回忆他的一位族兄在“孩失其怙,幼丧所亲,旁无兄弟,藐然一身”的悲惨身世下,依然“仁信根于心,孝悌积于躬”“自强自立,以致成人”。

  如同一个人当有健全的人格,一个国家也当有健全的国格,特别是这个国家又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上,那么,自立自强也是一个健全国家的必然选择。

  历史和现实总在证明,中国的道路、模式,中国的自力更生、自立自强更是一个渴望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健全”国家的主动选择,如万劲波所言,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展现新作为,彰显新担当”的自觉自信。

  既然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买不来、讨不来,既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那就把自立自强当作一个国家的成人礼吧,就像《倚天屠龙记》里,张君宝想:“我好好一个男子汉,又何必向人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何必寄人篱下,瞧人眼色?”想通这个至理,忍不住仰天长笑。

  这一番大笑,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宗师。

  (长江日报记者周劼)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