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诚展示给读者|书里书外
文/李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出版多部散文、短篇小说、传记文学作品。)
依据世俗的观念,人一般都会护短藏拙,都乐于把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将豪侠英气广而告之,面对“走麦城”、出差池,也就是时下通行所说的“糗事”,却讳莫如深,不愿提及,生怕别人揭短露丑。但事情总有特例,江西著名作家陈世旭在《文学自由谈》发表长文《自省录》,文中将自己涉足文坛的笑料与讹错一一展示,和盘托出,称之为自省。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世旭曾凭借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而声名鹊起,在那个文学风光无限的年代,以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报告文学闻名于世,被众人追捧,绝对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世旭也因小说获奖,而从农民成为了专业作家,在鲜花与掌声簇拥之下,不能说世旭没有风发意气,没有年少轻狂。在《自省录》中,他就说道,一次陪同外地作家参观岳阳楼时,就曾将一幅字画的真迹与摹本颠倒感叹,有点类似于指鹿为马;在一次演讲时,他将一段名人名言张冠李戴,这两件事后来都有人指正。世旭当时觉得地下有缝可钻就好。这类事作为笑谈也就过去了,但他毫不留情地写入了《自省录》,他认识到了作家的修为、知识积淀与写出好作品同样重要。
世旭的自省到此并没有止住。成名之后,一次在资料室读到一篇苏联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一位农民进城卖农产品的遭际,他联想到自己在农村时,身边也有一位进城卖木炭的农民在镇上所经受的白眼与不公。他据此创作了《山里山外》,作品很快在北京的一家名刊发表。随后不久,他所在单位就收到检举信,言及此文涉嫌抄袭。故事情节是属于世旭的,框架结构借鉴了苏联小说。我无意于为小说辩护,现如今,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也许有为数不少可以看到以往作品的身影吧,但世旭没有为自己申辩。
一家文学刊物大幅提高稿酬之后跟世旭约稿,当时手头无作品,但稿酬诱人,他便从前几年自己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中杂取一些故事与情节,写成一部中篇小说。作品发表后,编辑信告:读者举报,该作品摘自旧作。世旭自是羞愧难当,稿酬自然泡汤。
经年历练,一个作家看惯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然少了一些轻狂与自恋,多了一份沉稳与从容。世旭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与散文,被选刊转载的也不在少数。但时代更迭,新人辈出,总有前辈被淡忘或遗忘。也旭在《自省录》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参加文学活动,在乘大交通车时,当主办单位人员隆重介绍陈世旭时,同车的一帮青年作家、评论家、记者一脸茫然,竟不知陈世旭何许人也,有的还问道:陈世旭是谁呀?是作家吗?世旭哑然失笑。事后自嘲说:老夫过气也。能将车中即景复述于人,说明他已看淡世俗场上的功名。还有更刺激的,一次他本人的新书发布会上,一位作家当面说:你怎么写也不在读者的视野了。他非怒非恼。但事后似乎印证了这位作家的直言。他在深圳的一位朋友邮购了100册新书,一年后,朋友告诉他,书还堆在那里,销不出去。世旭赶紧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拉走处理了事。
还有人在网站点名说他的作品:“文字朴实没有趣味。”对此,他从不反驳。在他看来,当作品问世后,有人谈论,有人非议,当属正常。
当作家与其他行当一样,有掌声也会有责难,好在有很多作家朋友关心与化解,让他感到了温暖。
陈世旭的文学成就,不用赘述,是得到了公认的。风也好,雨也罢,他一直在不断吸收与修炼,总想写出好的作品,他说自己的文学之心不死。
《自省录》发表后,受到了众多作家与网友点赞。有人说,如此坦诚的作家,恐难寻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大声为他击节而歌;也有人说,这种质朴与率真,弥足珍贵;还有人说,检点自己,如同搓澡去垢,教人神清气爽。
陈世旭能自我揭短,把“丑”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实属难得。所以我要说:世旭不世俗。
【编辑:贺方程】
依据世俗的观念,人一般都会护短藏拙,都乐于把光鲜亮丽的一面展示给众人,将豪侠英气广而告之,面对“走麦城”、出差池,也就是时下通行所说的“糗事”,却讳莫如深,不愿提及,生怕别人揭短露丑。但事情总有特例,江西著名作家陈世旭在《文学自由谈》发表长文《自省录》,文中将自己涉足文坛的笑料与讹错一一展示,和盘托出,称之为自省。
上世纪八十年代,陈世旭曾凭借小说《小镇上的将军》而声名鹊起,在那个文学风光无限的年代,以一首诗、一篇小说,一部报告文学闻名于世,被众人追捧,绝对不是个例,而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世旭也因小说获奖,而从农民成为了专业作家,在鲜花与掌声簇拥之下,不能说世旭没有风发意气,没有年少轻狂。在《自省录》中,他就说道,一次陪同外地作家参观岳阳楼时,就曾将一幅字画的真迹与摹本颠倒感叹,有点类似于指鹿为马;在一次演讲时,他将一段名人名言张冠李戴,这两件事后来都有人指正。世旭当时觉得地下有缝可钻就好。这类事作为笑谈也就过去了,但他毫不留情地写入了《自省录》,他认识到了作家的修为、知识积淀与写出好作品同样重要。
世旭的自省到此并没有止住。成名之后,一次在资料室读到一篇苏联作家的短篇小说,作品描写一位农民进城卖农产品的遭际,他联想到自己在农村时,身边也有一位进城卖木炭的农民在镇上所经受的白眼与不公。他据此创作了《山里山外》,作品很快在北京的一家名刊发表。随后不久,他所在单位就收到检举信,言及此文涉嫌抄袭。故事情节是属于世旭的,框架结构借鉴了苏联小说。我无意于为小说辩护,现如今,公开发表的作品中,也许有为数不少可以看到以往作品的身影吧,但世旭没有为自己申辩。
一家文学刊物大幅提高稿酬之后跟世旭约稿,当时手头无作品,但稿酬诱人,他便从前几年自己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中杂取一些故事与情节,写成一部中篇小说。作品发表后,编辑信告:读者举报,该作品摘自旧作。世旭自是羞愧难当,稿酬自然泡汤。
经年历练,一个作家看惯了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然少了一些轻狂与自恋,多了一份沉稳与从容。世旭一直笔耕不辍,发表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与散文,被选刊转载的也不在少数。但时代更迭,新人辈出,总有前辈被淡忘或遗忘。也旭在《自省录》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参加文学活动,在乘大交通车时,当主办单位人员隆重介绍陈世旭时,同车的一帮青年作家、评论家、记者一脸茫然,竟不知陈世旭何许人也,有的还问道:陈世旭是谁呀?是作家吗?世旭哑然失笑。事后自嘲说:老夫过气也。能将车中即景复述于人,说明他已看淡世俗场上的功名。还有更刺激的,一次他本人的新书发布会上,一位作家当面说:你怎么写也不在读者的视野了。他非怒非恼。但事后似乎印证了这位作家的直言。他在深圳的一位朋友邮购了100册新书,一年后,朋友告诉他,书还堆在那里,销不出去。世旭赶紧找了另外一位朋友,拉走处理了事。
还有人在网站点名说他的作品:“文字朴实没有趣味。”对此,他从不反驳。在他看来,当作品问世后,有人谈论,有人非议,当属正常。
当作家与其他行当一样,有掌声也会有责难,好在有很多作家朋友关心与化解,让他感到了温暖。
陈世旭的文学成就,不用赘述,是得到了公认的。风也好,雨也罢,他一直在不断吸收与修炼,总想写出好的作品,他说自己的文学之心不死。
《自省录》发表后,受到了众多作家与网友点赞。有人说,如此坦诚的作家,恐难寻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我要大声为他击节而歌;也有人说,这种质朴与率真,弥足珍贵;还有人说,检点自己,如同搓澡去垢,教人神清气爽。
陈世旭能自我揭短,把“丑”的一面展示给读者,实属难得。所以我要说:世旭不世俗。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