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那些关于“桥”的电影和传奇|我读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7-06 07:44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央视电影频道很擅长巧思,在影片选择与时间节点方面,常常有些意味深长的设计。比如上周六,也就是7月3日,他们在《看电影学党史》栏目播放了去年上映的《金刚川》,属于抗美援朝题材;接下来的《佳片有约》栏目,他们就安排了另一部与“桥”有关的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风靡一时的南斯拉夫影片《桥》,属于二战题材。
  两部“桥”片,都是战争片,都是正义的一方对抗非正义的一方,都是斗智斗勇,都唱出了一曲英雄主义赞歌。但是不同之处也很多,《金刚川》是工兵和高射炮兵舍命保卫桥梁,要建起一条炸不垮的钢铁运输线;《桥》是游击小分队舍命炸桥,要切断敌人退路。
  说起来,“桥”这种东西真是很特别。在咏春拳中,斗争双方的手臂贴在一起,构成了“桥”,越过桥就要打人。咏春听桥,就是感知到对方的平衡、重心和力道、方向,从而可以破坏。在广东话里,“桥段”含有套路、计策、算计、谋略等意思;用于戏剧上,是“剧情架构、情节设计”的意思。在现实中,桥既意味着“连接”和“到达”,同样也可以意味着“中断连接”和“止步不前”。建桥、守桥的一方,可以由此处及彼处,获得某种行动的自由和主动;反过来说,断桥、毁桥的一方,则是要剥夺对方的行动自由,自己也由此进入了某种决绝和孤注一掷的境地。
  “桥”的这种特性,像极了战争,所以很多战争片都喜欢围绕“桥”做文章。除了《金刚川》和《桥》,还有《激战无名川》《奇袭》《桂河桥》《遥远的桥》《雷马根大桥》等等,至于那部大名鼎鼎的《卡桑德拉大桥》,则是另一种战争。在南斯拉夫的《桥》里,建桥的工程师知道桥的弱点在哪里。当他得知游击队找他是要炸桥,他先是试图逃跑,造成一名队员牺牲(就是唱《啊朋友再见》的那个);后来决定旁观,再后来他指出了桥的弱点,但是不想参加战斗;而在最后的战斗中,他不惜粉身碎骨,亲手炸毁了心爱的桥。一个不谙世事的技术专家如何在“大义”面前作生死抉择,拍得十分动人而可信。
  中国也有这样的真实故事,比电影里还要精彩。当年茅以升率领建桥队伍,在1937年9月修通钱塘江大桥,创造了工程奇迹。不料大桥通车才几个月,就必须炸毁,否则就是留给日本人了。茅以升义无反顾,指出桥的弱点,巧妙破坏大桥,日本人修了几年也没有修通。大桥炸毁的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在书桌前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并赋诗一首,“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战争结束,茅以升很快又修复大桥,让这座大桥回到人民手中。
  在党史、军史上,也有著名的桥梁故事。“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是毛泽东的诗句。当年太平天国石达开的部队,在大渡河边陷入绝境,石达开为保全部下,放下武器走进清军营垒,被凌迟处死。当红军来到大渡河边,他们发现,河上只有一座泸定桥,桥上木板已抽走,只剩13根铁索,这13根铁索上,寄托着全军的希望。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这样写道:“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我们那么多文学作品、美术作品、戏剧、舞蹈、诗歌都不厌其烦地再现那13根冰凉铁索上发生的故事,为什么攀援那13根铁索前进的英勇战斗成为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战斗。”
  红军过了桥,没有成为石达开第二,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改写。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成为中国革命的传奇。
  (李煦)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