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可数据化”的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地基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7-07 22:17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李尔静
  今年初,探索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写入“十四五”《纲要》。最近,不少“数字孪生城市”的“试水报告”纷纷出炉,引起了大众关注。
  所谓“数字孪生城市”就是借助数据和算法,打造一个现实城市的数字克隆体,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每一条管道都一一对应。依托这个数字克隆体,可以及时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公共服务不足等“城市病”,还能支持城市规划方面的“仿真试错”。上海黄浦区与华为合作,选取了南京大楼作为城市数字治理的试点地区,已经实现了随时输出大楼“体检报告”。雄安采用的“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推进”模式,已然可以对城市各专业数据进行集成。短短数年时间,“数字孪生城市”从一个概念变成了现实,使得城市治理能力有了极大提升。
  虽然,“数字孪生城市”的“试水报告”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但从目前公布的现象看,“数字孪生城市”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城市的数据管理还处于“碎片状态”,公安、交通、政务、医疗各自拥有不同的底层系统,彼此间的协同性比较弱。再比如,有的城市重建设而轻运营,虽然布局了不少设施,但由于缺乏管理,出现了“烂尾”现象。更为关键的是,“数字孪生城市”涉及到海量的数据加载和数据存储,这些数据软件大部分是由国外企业主导,而我国的核心技术水平与国外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传感器从技术到成本都不能满足全域感知的需求。也就是说,虽然目前在小范围试点取得了成功,但推广到整座城市之后,是否能继续正常运行,还是未知数。
  “数字化能力”是智慧城市的“地基”,这个“地基”打得牢不牢,将直接影响到“数字孪生城市”未来的发展。城市发展每推进一步,都是对城市数据收集和上传能力的考验。
  未来的城市治理不仅需要精细与服务,也需要技术和创新。在建设数字城市的道路上,要以科技创新为发力方向,保持长期定力,不断筑牢加强“数字化能力”,打牢“数字根基”,才能真正实现城市向“智”理升级,城市病被“智”疗,从而全面提升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