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归来创全球小型鲸类保护“中国经验”
长江日报讯7月5日,江豚“淘淘”16岁“庆生会”上传出的好消息——人工繁育江豚二代(YYC)顺利成活,让国人振奋不已。记者连日来采访发现,中国科学家在多年来的江豚保护工作中,创造出了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也摸索出了一套世界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经验”。
7月5日,江豚妈妈洋洋和小江豚YYC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中国神话 长江江豚“保种”种群初步建立
江豚保护主要有三大措施,即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介绍,中科院水生所是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国家队。在国家和沿江各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和水生所四代科学家40年努力下,长江中下游已建成10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区,保护了长江中下游1700多公里近三分之一的江段,也是未来长江江豚种群恢复的最重要水域。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1990年,水生所科学家从长江迁移5头江豚入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2021年最新普查结果显示,31年间天鹅洲江豚种群增加到100头,且近几年每年新生小豚达到8头以上,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范例。
目前,除了天鹅洲长江故道外,在湖北湖南交界的何王庙/集成长江故道、安徽西江长江故道也建立了新的长江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区。另外,在铜陵夹江也建立了一个半人工饲养的迁地种群。
如今,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江豚种群总数量已达到150头左右,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江豚出生。水生所科学家原创的“自然迁地保护”已经对150头江豚成功实施了“保种”,初步建立了长江江豚“保种”种群,为长江江豚的“保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
中国经验 江豚人工繁育取得突破进展
水生所科学家还采取科学手段保护江豚种群,2015年以来参与组织了多次保护区之间不同江豚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换,比如,12头鄱阳湖江豚安家湖北,以改善江豚遗传结构,丰富江豚的遗传多样性。此举加强江豚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江豚的保种上了一把保险,是长江江豚保护的一大成就。
在武汉白鱀豚馆,一起过生日的还有2头江豚,它们都是6月出生。一头是刚满3岁的江豚e波,它的父母分别来自江西鄱阳湖和湖北天鹅洲,是丰富江豚遗传多样性的例子;一头是江豚“淘淘”刚满1岁的儿子YYC,这标志着在人工环境中出生的子一代江豚也能成功地繁殖后代,江豚人工饲养取得完全突破。
1996年开始,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开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工作。2005年,世界第一头出生在人工环境下的江豚淘淘诞生。如今,江豚“淘淘”也有了自己的后代。
据了解,人工繁殖江豚并不容易。人工环境中母幼自然行为的重现很困难,江豚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很难在狭小的人工水池中自然重现,正常的母幼关系很难建立起来,幼豚成活率的大幅提升难度大,人工干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水生所科学家通过一些适当干预,如营养调配、社群关系的构建等,能够有效地促进长江江豚的成功受孕。科学家对长江江豚的整个妊娠期、抚育期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人工环境下江豚繁育成功的概率得到了提高。
武汉作为 长江武汉城区段频现江豚身影
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是江豚属唯一淡水亚种,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总体来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据科考研究,目前长江江豚数量仅有1000余头。去年,武汉市等沿江省市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长江生态迅速得到有效恢复。2020年底,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数据分析表明,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在未来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长江武汉段频频出现江豚身影,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孙慧 邓晓君)
【编辑:朱晨颖】
7月5日,江豚妈妈洋洋和小江豚YYC在水中嬉戏。 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中国神话 长江江豚“保种”种群初步建立
江豚保护主要有三大措施,即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胡炜介绍,中科院水生所是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国家队。在国家和沿江各地方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和水生所四代科学家40年努力下,长江中下游已建成10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区,保护了长江中下游1700多公里近三分之一的江段,也是未来长江江豚种群恢复的最重要水域。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水生所研究员王丁介绍,1990年,水生所科学家从长江迁移5头江豚入湖北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2021年最新普查结果显示,31年间天鹅洲江豚种群增加到100头,且近几年每年新生小豚达到8头以上,成为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的范例。
目前,除了天鹅洲长江故道外,在湖北湖南交界的何王庙/集成长江故道、安徽西江长江故道也建立了新的长江江豚的自然迁地保护区。另外,在铜陵夹江也建立了一个半人工饲养的迁地种群。
如今,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江豚种群总数量已达到150头左右,且均能自然繁殖,每年有超过15头以上江豚出生。水生所科学家原创的“自然迁地保护”已经对150头江豚成功实施了“保种”,初步建立了长江江豚“保种”种群,为长江江豚的“保种”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中国神话”。
中国经验 江豚人工繁育取得突破进展
水生所科学家还采取科学手段保护江豚种群,2015年以来参与组织了多次保护区之间不同江豚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换,比如,12头鄱阳湖江豚安家湖北,以改善江豚遗传结构,丰富江豚的遗传多样性。此举加强江豚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为长江江豚的保种上了一把保险,是长江江豚保护的一大成就。
在武汉白鱀豚馆,一起过生日的还有2头江豚,它们都是6月出生。一头是刚满3岁的江豚e波,它的父母分别来自江西鄱阳湖和湖北天鹅洲,是丰富江豚遗传多样性的例子;一头是江豚“淘淘”刚满1岁的儿子YYC,这标志着在人工环境中出生的子一代江豚也能成功地繁殖后代,江豚人工饲养取得完全突破。
1996年开始,水生所的白鱀豚馆开展长江江豚的人工饲养工作。2005年,世界第一头出生在人工环境下的江豚淘淘诞生。如今,江豚“淘淘”也有了自己的后代。
据了解,人工繁殖江豚并不容易。人工环境中母幼自然行为的重现很困难,江豚在野外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很难在狭小的人工水池中自然重现,正常的母幼关系很难建立起来,幼豚成活率的大幅提升难度大,人工干预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水生所科学家通过一些适当干预,如营养调配、社群关系的构建等,能够有效地促进长江江豚的成功受孕。科学家对长江江豚的整个妊娠期、抚育期都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在人工环境下江豚繁育成功的概率得到了提高。
武汉作为 长江武汉城区段频现江豚身影
长江江豚是一种小型齿鲸,是江豚属唯一淡水亚种,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作为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长江江豚的种群状况是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
总体来看,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种群数量极度濒危的现状没有改变。据科考研究,目前长江江豚数量仅有1000余头。去年,武汉市等沿江省市实施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长江生态迅速得到有效恢复。2020年底,中科院水生所宣布,武汉江段长江江豚首次科考数据分析表明,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在未来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长江武汉段频频出现江豚身影,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
(长江日报记者高宝燕 通讯员孙慧 邓晓君)
【编辑:朱晨颖】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