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江豚归来,在于理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7-13 21:23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周劼
  近几年来,江豚频频出现于长江中下游一些流域(目前,长江中下游已建成10个豚类自然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区),特别是武汉段,数量之多、次数之频繁、持续时间之长,都是近10年来少见——武汉人亲切称之为“江豚回家”。
  水中嬉戏的江豚。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提供
  日前,长江日报一篇关于人工繁育江豚16周岁庆生会的深度新闻报道里特别提到,武汉白沙洲水域正形成稳定江豚群体栖息,长江汉江两江交汇处和天兴洲水域有江豚路过的踪迹,极可能在未来成为江豚的活动水域。
  江豚回家,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是一位失散多年的“亲人”从美好记忆里重新浮现于真切现实中,春风不改旧时波;对科学而言,却是江豚种群稳定恢复和栖息地生态改善等重大科学难题的突破。
  江豚保护克服了重大困难。其中江豚保护的三大措施,即在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饲养,可谓保种、育种两手共抓,科学、经济、社会多头并举,国家、地方一齐发力的全方位治理、全周期管理的“全世界小型鲸类保护”的原创贡献。加之长江“十年禁渔”的雷厉风行,终于做到了让江豚这个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的数量大幅增长、种群状况不断改善,也折射出了整个长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持续向好。


  7月5日,江豚妈妈洋洋和小江豚YYC在水中嬉戏。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而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保护,还在于长江流域诸省市,乃至整个国家,理顺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江豚从常见到少见,是长江水体污染严重、栖息地破坏、生态恶化带来的必然后果,其背后是无序发展,只求发展不管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等“发展与保护”关系扭曲恶果;反之,江豚从少见到频现,也是长江大力治污、全力禁渔、保护栖息地、改善生态环境带来的必然后果,其背后是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等理顺“发展与保护”关系的善果。江上精灵故来频,江豚回家的历程告诉我们,没有发展的保护是无源之水,没有保护的发展是饮鸩止渴,只有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美好生态的底蕴,以及构建美好生态的宏图目标,发展的“金色之树才能常青”。
  【编辑:姚昊】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