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武汉勇担国家使命把握多重机遇破题创新,全国权威专家为提升引领地位建言献策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7-26 07:32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字体:


  机场高速丰荷山立交,两条通往机场的高速路与城际铁路交汇。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推动新时代武汉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讯武汉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升引领地位,武汉明确从发展能级、发展驱动、发展路径上全面发力。25日,记者采访了全国多位权威专家,他们纷纷为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引领作用建言献策。


  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杨泗港大桥、白沙洲大桥一眼可望。 长江日报记者 苗剑 摄
  在发展能级上
  强化龙头地位,全面增强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区域辐射能力,带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作用更加显现
  ——引自《实施意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武汉是双循环国家战略的重要支点
  25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原秘书长张燕生接受记者专访时说: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做大做强龙头城市,扛起“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重担,武汉值得下更大的气力做好三篇大文章:一是武汉要做好国内大循环体系的陆海空数据综合枢纽;二是武汉要做好国际国内科学、技术、工程、数字双循环的中心;三是武汉要培育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
  “国家对中部地区以及龙头城市武汉的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无论是国家、湖北省还是武汉自身发展,不要只把武汉看作是一个中部地区崛起的中心城市,应从整个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角度,使大武汉充分发挥国家全局性的作用,而不只是区域性的作用。”张燕生说。大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张燕生认为:在中部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三个因素决定了武汉的全局性作用。
  首先,新发展格局确立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武汉处于国内大循环的中心位置,在新发展阶段,大武汉要发挥在双循环战略中的战略支点作用,不只是中部的支点,也是全国的支点,是中华复兴的支点。
  其二,大武汉的很多的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优质资源和要素,具有今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打造一流的大学、一流科研院所、一流的共性技术平台、一流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流的创新链是武汉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其三,打造现代金融和高端服务业,形成全球人才云集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的体系,武汉拥有良好的基础和后发优势。
  “自武汉‘解封’一年多来,我几乎每个月都到武汉调研或讲学。”张燕生注意到:从去年到今年,武汉连续打赢了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经济复苏保卫战;今年上半年武汉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高于全国省会城市的平均数。
  “一年来,我看到武汉的新旧基础设施建设很火热,人们的精神面貌很蓬勃,各级政府都非常努力,我觉得英雄的武汉人勇敢地战胜了疫情后遗症,武汉又打了一个漂亮的转型战役。”这让张燕生很欣慰。
  他强调武汉要解决一个开放、开窍的问题。“新征程需要新思路和新面貌,武汉要加大开放步伐,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等建设,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武汉的胆子还要更大一点,步子迈得更快一点。”
  “经济全球化收缩、全球贸易投资减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重塑,是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三个基本事实。” 张燕生强调:下一步,武汉的产业链、供应链更应扁平化,更加与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绿色城市相结合。这些无经验可借鉴,必需蹚出一条新路。
  他希望武汉树立更高目标,对标世界顶级大都市,学习欧美一些综合性枢纽城市的高端制造和服务业中心,学习长三角、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经验,积极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形成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打造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动力源,开辟新局面。
  张燕生认为,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中,武汉不能只跟跑,要琢磨在哪些领域能够并跑或领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双循环国家战略重要支点城市。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人工厂”。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在发展驱动上
  突出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高产出全域创新空间体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功能更加凸显
  ——引自《实施意见》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常海:武汉科技自立自强重在创新生态建设
  “武汉要抓创新,是城市资源优势、产业发展阶段和国家使命担当的三重要求。”25日,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常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丰富的科教资源见长、高科技产业正处于冲刺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阶段、又被赋予中部高质量发展龙头定位的武汉,必须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有破局之策、引领之举。
  朱常海认为,从“中部崛起”到“中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在“三新一高”背景下,中部地区要跨越传统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进一步找准定位,谋求特色发展路径,武汉面临双循环新格局,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自主可控、中部崛起等多重机遇,而把握这多重机遇的关键法门,就是创新。
  朱常海认为,武汉突出科技自立自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功能更加凸显,是贯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的战略举措,也是对总书记寄望武汉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型发展的“答卷”,更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的深刻领会。
  他认为,目前,武汉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上迈出更大步伐,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推动发展动能转换上走在全国前列,有主动作为姿态、有奋进崛起心气。
  “在创新体系建设上,求多、撒胡椒面和添油战术的策略注定是一种低效的策略,最后很可能是一地鸡毛。建设100家新型研发机构,不如择取10家精心培育,使其成为世界一流。”朱常海认为,武汉明确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科教资源优势,思路清晰。
  武汉要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有深厚科教优势,有“加快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创新城市”的现实基础。“同时,要高度警惕科教资源内卷。我看到,政府正在规避此种风险,如组建七大湖北实验室、组建武汉创新研究院、集中高校和研究机构优势办大事。”朱常海说,“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所在’丰富,更要常用。”
  他举例说,深圳极度缺乏科教资源,一度被称为“创新沙漠”,而今却被称为中国最有创新活力的“东方硅谷”,其原因就是深圳是中国前沿市场需求(情报)的汇集地和产业化条件最好的地方,在自身缺乏科技资源的条件下,能够对全国科技资源进行策动和整合,实现了“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相较深圳等地,武汉有极大优势盘活现有资源,实现中部高质量发展突围。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极度考验政治智慧、专业能力和信念魄力。也正是因为这些苛刻的要求,不同区域在推进区域创新发展的绩效上,呈现出天壤之别的局面,好的‘四两’拨‘千金’,不好的‘千金无踪影’。”朱常海说,他很欣喜看到,武汉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效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高产出全域创新空间体系”,这符合创新体系的演化规律,并非依靠政府“东拼西凑”的创新体系,而是更务实地注重绩效,更主动构建有机联系。
  “武汉创新城市要凸显特色,一定要面向创新链的中后段,面向特定细分产业领域,聚焦市场需求和场景,打造良好的产业化条件,用需求和产业化条件,完成对更大范围的科技创新资源的策动和整合。”朱常海说,创新能力的竞争,最终是创新生态的竞争、是深度产学研融合模式的竞争,武汉要注重原始创新能力构建。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有升级需求的高科技产业,会自动发挥对科技体系的整合和策动功能,因此,要重视将企业和产业拉进来,供给推动和需求拉动两条腿走路,构建一个更有效率、更多元化的创新体系。 (长江日报记者李佳)


  月湖琴台美如画。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摄
  在发展路径上
  加快绿色崛起,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超大城市路径,构建“三生融合”的未来城市,展现“美丽中国”的城市窗口更加靓丽
  ——引自《实施意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李佐军: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部地区发展通道
  2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李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的“未来城市”应该是一座绿色城市,武汉要做好生产空间产业规划,快速发展绿色低碳相关产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的建设与生态的保护有着天然的矛盾,如何在“大发展”与“大保护”之间实现共赢?李佐军建议,首先,在城市规划阶段,武汉就应布局更多绿色、低碳的产业,例如污染排放小、生态贡献大的第三产业。
  其次,让“产业入园”,使现有的一些较分散的产业,向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集中,以此减少占用土地等资源,发挥规模经济和聚集效应。同时,推进园区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特色化、品牌化转型升级,达到土地利用集约高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果。
  第三,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武汉可通过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服务业来实现“金山银山”的效果,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方面可做出更多的探索,在这方面可向全国试点市——浙江丽水市考察学习。
  “武汉更应该在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李佐军说,武汉制造业比较发达,单位土地上的产业聚集度较高,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比较大,如果这方面能做好的话,对其他中部地区城市来说,能提供很好的借鉴。
  武汉作为全国碳交易市场注册登记和结算系统(简称“中碳登”)的所在地,将打造全国碳金融和碳市场中心。李佐军表示,这更是给武汉的绿色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有利于武汉聚集、整合与碳相关的资源,促进绿色低碳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李佐军称,武汉可借“中碳登”落户机会,制定完善碳方面的规则制度,力争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
  另一方面,有利于武汉乃至湖北和全国优化资源配置。“市场的最大作用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李佐军举例说,对那些生态环境比较好,且不太发达地区,可以通过碳市场交易,把多余的碳排放权或配额卖出去获得收益。对那些生态环境较差,但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来说,可以通过发展产业获得较高收益,用收益的一部分去购买本地不够的碳排放权或配额。这“一买一卖”之间,既发展了部分地区的优势产业,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了不同区域之间优化配置资源的效果。
  李佐军建议,武汉还可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部地区的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
  “大江大湖是武汉最大生态特色!”李佐军说,在城市生态方面,武汉的汉口江滩和东湖绿道,在全国都比较知名了。接下来,武汉还可在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城市“口袋公园”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以此加快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建设国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
  李佐军认为,武汉可在两个方面做中部地区绿色发展的引领者:一是绿色市场的引领,比如“中碳登”就可在绿色市场的建设方面,在引领中部城市群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二是武汉在绿色科技和“绿色人才”方面可发挥比较好的引领作用。武汉高校云集,科研院所也挺多,在“绿色人才”的培养和配置方面可发挥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李佐军说,绿色发展应该成为武汉“未来城市”的风向标,武汉的“未来城市”应该是一座绿色城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李佐军说,如果武汉能够在绿色发展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则美丽武汉和富裕武汉也将同时实现。 (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陈永权)
  点此查看更多内容>>>
  【编辑:朱晨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