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锄犁地大半辈,如今走进大学堂!武汉一偏远小镇办起老年大学
办了13年的凤凰镇老年大学如今有了新教室,学员们8月底就可以搬进去了。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7月29日讯 凤凰镇地处武汉新洲、红安、麻城交界处,总面积57.21平方公里,共有19个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3万余人。这是一个被称作“鸡鸣三县”的地方:一只公鸡打鸣,三地都能听见。2008年,这个距武汉市中心70多公里的偏远小镇,开办起了老年大学。
在土地上耕种劳作了半辈子的郭冬英做梦也没有想到,在自己培养的两个女儿先后走出大学校园之后,她还能有机会坐进老年大学的教室里。
作为第一批学员的郭冬英,见证了这所老年大学的发展,也见证着这个贫困小镇脱贫之后的小康生活。
拿惯锄头的手捧起大学的书
郭冬英等一众学员认真地聆听法律课。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7月22日上午10时,新洲凤凰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二楼的一间临时教室里,69岁的郭冬英正在上法律课,那只布满老茧干农活的右手握着笔,认真地在本子上写写画画。
郭冬英摆在课桌上的玻璃杯,印有“凤凰镇老年大学9周年纪念”字样,虽然字迹磨得有些斑驳,但杯身干净,“这个杯子跟了我4年,我很爱惜。”郭冬英说。
郭冬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因为家中贫困,只读到小学六年级。郭冬英说,“上学”这件事,一直是她心中的遗憾,也一直是她的梦想。
她和丈夫把“读书的梦想”,寄托到两个女儿身上,两个女儿先后上了大学,“老大还是硕士研究生”。
郭冬英说,女儿们都参加了工作,都成了家,她和老伴也把家从郑园村安到镇上。2008年,听说镇上开办了老年大学,郭冬英第一批报了名,拿惯了锄头的双手,在年过半百之后重新开始了“大学生活”。
“我当初报的是健身班,主要是学习跳舞和练太极,现在也选择了法律课。”郭冬英把她能再坐进教室比作是“圆梦”,“小时候家里穷,要种地,所以早早辍学。现在年纪大了,生活越来越好,我就想来上学。”
从最初的30余人,到现在的160余人,郭冬英见证着凤凰镇老年大学的壮大过程。凤凰镇老年大学现任校长陈双旺介绍,他们现在开设的课程包括国学、法律、历史、保健、乐器、舞蹈、曲艺等,学员逐年增多,“老年大学这些年一直没有固定教室,镇上现在安排了一所新教学楼,正在装修,8月底可以搬进去”。
偏远小镇的“学、乐、为”
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在一起经常排练曲艺。目前,学校课程包括国学、法律、历史、舞蹈、曲艺等。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陈双旺所说的新教学楼,距凤凰镇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步行不到5分钟,上书“凤凰镇老年大学”七个红字。
“经过十几年发展,凤凰镇老年大学逐步正规化,老百姓支持,政府每年有资助。”陈双旺介绍,原来校址比较偏僻,在举水河边上,教室一直在“流动”,后来搬到社区,但因为学员要上音乐课、器乐课,镇政府决定专门将这栋楼作为老年大学教学楼。
现如今,凤凰镇的老年大学在当地挺有名气,有时区里组织文化活动或是社区文化节,都会邀请学员去参加。
凤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凤凰镇曾是新洲8个贫困街镇之一。2015年,凤凰镇被入列全国首批建制镇示范试点,成为武汉唯一以“镇”为建制的乡级行政区,旨在探索城乡一体化,打造县域经济“试验田”。2018年,凤凰镇全部实现脱贫。这两年开展的“擦亮小镇”行动,让小镇的综合环境、居民的精神面貌大大提升。
老年大学13年的变化,也反映了小镇的变化。现在,老年大学主要做到“学、乐、为”三个字:“学”,就是让老年人学习新知识;“乐”,就是让老人们开心;“为”,就是老有所为。在“擦亮小镇”行动中,不少老年大学志愿者主动参与“周末大扫除”,参与环境综合提升,平时把还把“红色文化”“传统文化”送到乡村。
教、学“一肩挑”,学员竟是副校长
曹启银在给学员们上课。他退休前是一名高级会计师,曾在当地从事过法务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和其他中心城区的老年大学不同,我们的老师都由学员兼任。”陈双旺介绍,目前有10余位老师。
69岁的学员曹启银退休前是一名高级会计师,也在当地从事过法务工作,自己本身爱好书法,1986年起开始自学书法,在当地小有名气。因此,他当仁不让地成为法律、书法老师,目前是副校长之一。
“遗产分配,女儿和儿子同样有继承权;借钱给别人,一定要打借条,履行手续。”当天的法律课上,曹启银结合一些在农村常见的财产分配、债权债务法律问题,为郭冬英等一众学员普法。
“我讲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还有一些以前从事法律服务工作时遇到的真实案例,有时结合《民法典》来讲,要讲得让大家都能听懂,都能记住,都能用上。”他说,曾经有位学员通过在老年大学学习的法律知识,解决了债务纠纷问题。“农村非常需要普法教育,因此凤凰镇老年大学安排了法律课。”
每年春节,曹启银还会带着老年大学的学员为镇上居民写春联。
副校长刘胜祥说,现在家家户户条件好了,很多年轻人会给老人买洗衣机等电器送回来,但老人独自在家不会用,“为了让农村老人跟得上时代发展,老年大学还会经常请人来教老年人怎么用手机、用电器”。
从跨街搓麻将到跨街上大学
大学有自己的活动室,学员课间也经常打打乒乓球、桌球或在健步机上锻炼身体。 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66岁的学员陈金娥家住新洲区三店街,距离凤凰镇五六公里,骑电动车需要20多分钟,已经上了7年老年大学。
“我有3个儿子,6个孙子,现在孙子们都大了,家里只有我和老伴两个人。以前,我来凤凰镇是约人打牌,后来看到老年大学办得蛮好,一起打牌的朋友就介绍我来报名。”陈金娥说。
“现在学习唱歌、跳舞,好开心的。”她说,一般早上8时骑车出门,中午回去做饭,有时老伴没事,也会陪她一起来上课。
“原来我的颈椎不太好,孩子们也反对我打牌,现在上老年大学后,经常锻炼身体,颈椎好多了,心情也变好了,老伴和孩子们都支持我。”陈金娥说,老年大学不收学费,和上一辈老年人相比,自己的晚年生活要幸福许多。
陈双旺介绍,凤凰镇老年大学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不仅接收本地学员,目前还有少量其他街道的学员,今后可能还有红安、麻城的学员也要来上课。
“以前围着田地转、围着灶台转,现在不愁吃、不愁喝,农村老年人也追求老有所乐。”刘胜祥笑着说,“农村的老年人,现在房子住好了,生活过好了,缺的就是精神需求,老年大学就是要解决老年人精神上的不足。”
(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实习生左心悦)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