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天空地”监测网,外沙湖水质稳定在Ⅲ类标准
水环境提升后的外沙湖。 长江日报记者苗剑 摄
长江日报讯“今年夏天沙湖变化很大,小孩喜欢来这里玩,还有不少人在这里搭帐篷呢。”家住沙湖公园附近的市民罗先生说道。近日,从武昌区获悉,治理后的外沙湖建立了“天空地”监测网,水质连续两个月稳定在Ⅲ类标准。
7月22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在外沙湖湿地科普示范区看到,湖岸边的睡莲、美人蕉等水生植物错落有致,湖中水草摇曳,小鱼游来游去,“水下森林”清晰可见。无人船正在水面清理杂物;无人机在空中盘旋,喷洒“水雾”。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无人船不但可以清捞水面的漂浮物,还可以收割水下的杂草;无人机可承重50至60斤,用于往湖内投放生物菌剂,减轻水体富营养化,提升水质。
据悉,外沙湖位于武汉市中央文化区核心区,水域面积310公顷。治理之前长期为劣Ⅴ类水质,蓝藻水华频发,污染严重。2019年6月,武昌区启动了外沙湖、水果湖、楚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内外源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智慧工程建设等措施展开治理。今年4月,该工程全面完工,并进入5年维护期。
治理后的外沙湖种植沉水生植物180万平方米,构建湖泊湿地22万平方米,11个雨水排口周边种植水草,清洁水体,并通过投放水生动物及微生物菌剂等方式,构建大沙湖水系湖泊湿地系统,形成“水下森林”。
“湖泊三分治理,七分养护,相较于治理,后期的养护更为重要。”武昌区水务和湖泊局总工办主任王浩介绍,进入维护期后,采用“天空地”的养护方式,“天”就是通过卫星每天扫描监测湖面及周边生态环境,“空”就是通过无人机监测岸线完整性、水生植物长势等,“地”是指水面以下水质自动监测仪对水质变化24小时在线监控。除此之外,每天投入80多名技术人员和工人,用技术手段清理湖面杂物、收割水草等。
生态环境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外沙湖5月份水质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6月份、7月份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王浩表示,将持续采用加密监测的方式,精细化调节管护手段,形成持续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打造湖泊整体治理的样板。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实习生胡思静 通讯员胡喜珍)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