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聚国内头部医药企业追赶“第一梯队” ——来自武汉大健康产业调研报告
长江日报讯长江日报记者获悉,上周,致力于开发化学诱导成体细胞药物的武汉睿健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其研发生产基地也将于本月下旬正式投入使用。好消息不断,曾诞生全球首个符合国际标准的模块化大分子生物制药工厂的鼎康生物,在武汉的扩建项目正在建设。未来,武汉将成为全球最新药物面世的重要一站。
武汉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武汉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4.3%,释放出巨大潜力,光谷生物城上半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67亿元,同比增长33.28%(较2019年同比增长100.04%)。武汉正加快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大健康产业成为武汉提升城市产业能级的重要“变量”和“增量”之一。
近段时间以来,长江日报调研组深入武汉三镇,调研武汉在大健康产业领域的优势及不足,实地探访武汉如何通过主动谋划、龙头企业带动、保持创新力等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听取企业家对武汉大健康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突围
超300亿元投资,国内头部医药企业齐聚光谷
武汉华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快装式负压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拥有完整的自动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提取生产线和实验室空间,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检测通量。记者高勇 摄
在光谷生物城地图上,把中国医药集团所在的国药大厦、迈瑞医疗武汉研究院项目基地、华大智造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项目、联影武汉总部基地连起来,正好是一颗钻石形状。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排行榜上,深圳迈瑞、上海联影和深圳华大基因分别位居榜首、第二和第六的位置,再加上世界500强企业国药,它们已实现“武汉会师”。
武汉着力招引辉瑞、喜康、华大、国药、联影、迈瑞等企业,国药旗下、中国最大的医疗器械生产与流通企业——国药器械将总部从北京迁至光谷后,今年,国药集团又在汉建中国生物中部产业基地;迈瑞医疗初来乍到就追加投资。据不完全统计,仅后四家巨头在光谷投资已超300亿元。
为何纷至沓来?除区位、人才等优势外,与武汉“拼、抢、实”作风及服务意识不无关系。武汉探索“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迈瑞医疗武汉基地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只花了26天,创下我省项目审批速度新纪录。迈瑞所在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形成104家重点服务企业动态库,每位“店小二”“认领”包保企业,助推做大做强,促进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吹响集结号,攻下制高点。光谷生物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龙头企业在汉的生产基地除了创造巨大产值外,其研发的一系列领先成果和专利,正在为武汉及光谷在大健康领域争取极大的创新话语权,华大“火眼”实验室自武汉走向世界、中国首台9.4T超高场动物磁共振设备在汉研发、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率先推进新冠疫苗Ⅲ期海外临床、率先建成新冠疫苗研发实验室/生产车间综合体……都将为武汉大健康产业带来影响深远的长足发展。
集聚
从“一园”到一个国家级战略型新兴产业集群
武汉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血气试剂包分装生产线上技术人员正在忙碌。记者高勇 摄
当下,光谷生物城企业明德生物自主研发的5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获得CE认证并进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官网公示的《取得国外标准认证或注册的医疗物资生产企业清单》。
这家企业8年前来到光谷生物城考察时,并未找到理想中的标准化厂房,早期园区交通不便,还差点招不到人,但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还是选择留下来,因为彼时,光谷生物城坚定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相较发展了27年的苏州工业园、25年的上海张江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17年的中关村生物医药园,武汉大健康产业还是后起之秀。
武汉市大健康和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但长春回忆,2007年,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在东湖高新区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在偏远的二妃山下,为武汉产业播下了一颗新种子——生物医药。
“‘什么容易做,什么赚钱就去做那个’,我们没走这条路。”明德生物董事长陈莉莉说。
这是城市的选择,也是企业的选择。一大批陈莉莉们怀抱报国之心、带着创新技术而归,在一片荒芜中起步。光谷生物城企业不少做创新药,投入大、周期长,没熬住的,资金链一旦断掉,企业就有可能夭折,明德坚持研发投入占营收的15%,三成员工从事研发。
生物办搭建创新平台、帮企业找钱、找人、找产业链、找市场,和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们一道努力。
13年间,包括明德生物在内的3000家企业集聚光谷生物城,产业总收入1300亿元,今年上半年,国家生物产业基地46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50%。明德生物也成为该园区成立以来诞生的首家A股上市企业,嘉必优、科前生物、康圣环球相继上市,一粒又一粒“金种子”接力迸发。
目前,武汉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400家左右,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生物农业和健康服务五大领域。武汉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型新兴产业集群名单。武汉,用相对较短的时间崛起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追赶速度显著。
站在二妃山向更远眺望,东西湖田园大道上,九州通全球最大、亚洲最先进的单体医药物流中心内,机器上下移动运送,自动化立体仓库24小时运转;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中国生物第二总部暨新疫苗生产基地正加紧达产;汉阳区“龙阳湖健康谷”5.5医药健康产业园,互联网医院、医疗机器人等正在研发;长江新区康养综合体项目已完成地质勘探、试桩……
从“一城”到“一城一园三区”,以光谷生物城为全市大健康产业的驱动核,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汉阳大健康产业发展区、环同济—协和国家医疗服务区和武汉长江新城国际医学创新区协同发展。
差距
相较“第一梯队”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
康圣环球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流式细胞仪上工作。 记者高勇 摄
在武汉未来组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宽敞的玻璃窗内,几名身着白大褂的技术人员正忙碌地做着实验,身旁是高性能电脑。该企业主要从事生物基因基础序列检测研发,曾在国际上参与首次破译花生栽培种基因组。
未来组所在的光谷智慧健康园不远处,高端生物医学成像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即将搬入设备,它们构筑的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创新平台,瞄准具全球影响力的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启航。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钱德平认为,武汉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人才优势明显。在汉投资多个康养项目的泰康保险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认为,武汉拥有一流的大学、医学院、研究所,积聚了人才等要素优势。
武汉拥有大健康领域院士21名,每年培养专业人才5万余名。这里技术领先,基础医学、生物学等4个高校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基因工程药、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技术世界领先;拥有国家认定的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个,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13个。建成了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和亚洲首座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格局中,仍以北京、上海为龙头,以长三角、珠三角为重要增长极。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综合竞争力、技术竞争力均位列第一,领跑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目前,武汉包括生物医药产业在内,大健康产业规模4000亿元,武汉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在400亿元左右,差距立现。
相较“第一梯队”,武汉大健康产业仍面临着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等问题的制约,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
目前,在赛迪顾问与新浪医药联合发布的《2020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百强榜》中,光谷生物城位列第五,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光谷生物城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七,人才竞争力排名第三,技术竞争力排名第六。
前有标兵、后有追兵。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生物医药园区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成都、南京、济南紧追其后。
“武汉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入围项目屈指可数;创新主体规模不大,资金投入能力有限,融资能力不足,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和产业发展。”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曾做过一个调研,从金融活跃度来看,《近10年中国医药领域资本发展轨迹》不难看出,和北京上海广州1000余笔融资次数和动辄几亿元融资金额来看,湖北省超200笔,平均融资金额不足百万元,四川虽只有170多笔,但平均融资金额却高达11797.49万元。“要鼓励政府引导基金定向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
追赶
调动要素驱动“创新策源力”转为“产业竞争力”
在鼎康(武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无菌生产间里,工作人员身着安全服在生物安全柜和生物反应器等设备前有条不紊地忙碌。记者高勇 摄
“去年我们一款小型仪器送检,到现在仍没有检完!”上月,在光谷生物城召开的一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座谈会上,面对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一家企业“耿直”投诉。该局将座谈会直接开进了拥有3000家企业的生物城,参会企业代表直言不讳提出了52条意见和建议,其中较为集中的是希望提高药品监督检验和生物医药检验服务承载量。
人福医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宜昌人福药业董事长李杰说,国家药监局分别在上海、深圳挂牌成立长三角、大湾区药品审评检查分中心和医疗器械技术审评检查分中心,此举将极大提升长三角和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环境,而武汉也具备设立分中心的条件。
李杰曾多次建议,在汉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区域性分中心,“将为药品、医疗器械注册申报、业务咨询提供极大的便利,大幅降低注册费用、时间及人力成本。”
据统计,每年超过100个创新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获得国家药监部门受理,2019年前三季度国内创新药物1类注册申报已有77个品种进入该申请,但是武汉市仅有一家企业的一个品种进入;2014年国家药品医疗器械监督总局实施创新医疗器械审评以来280多个创新医疗器械被认定,武汉市仅有2个产品入围。
李杰说:“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呼唤缩短药械上市时间,为产业发展助力。”
“搞清楚‘堵’的环节、‘痛’的原因、‘难’的范围!”这场座谈会上,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我省将在全国药监系统率先成立“店小二”服务团。
为打通大健康企业产品尽快上市的梗阻,武汉不遗余力。
据了解,仅在光谷生物城,就累计搭建了基因测序、药效药代、制剂技术、生物合成、中试放大、动物实验和安全评价、药品和医疗器械CDMO等数十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让企业在园区内就可花最低时间成本,快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就在今年二季度,武汉药品医疗器械检验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质量研究与控制重点实验室”获正式授牌,将为医药企业药品研发提供开放性的研究平台,同时,还将建立完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模型、建立相关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等全力服务企业需求。
近年来,市内外更多要素投入武汉大健康产业。
创新合力更强劲。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说,“院士团队要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起到领头羊作用。”他的团队和联影正在攻关“智能精准微创外科诊疗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同济,同济医院16个科室与联影共同列出20多个研究方向,在多个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紧建设的东湖科学城生命健康创新平台,将重点推动小分子新药研发服务平台、新药临床CRO平台、大规模生物医药研发及商业化定制工厂等平台建设,加速从“创新策源力”到“产业竞争力”。
更多金融活水涌向武汉。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10亿元的雷石投资,在武汉生物医药领域完成聚焦疫苗和创新药物研发的投资,光谷生物城甚至带着企业去投资机构总部更多的沿海地区,主动出击对接投资。
建议>>>
长江日报调研组连日来走访多家大健康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主管部门、专家及行业观察人士搜集到如下建议:
有魄力地盘活“政产学研资用”资源
武汉拥有大量高校科研院所和为数众多的临床研究中心、重点学科,还有大量顶级科学家和院士专家,应该集结多种资源、资金,给科技人员松绑、创新考核体系,将“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落到实处,让他们得到实惠。
有决心地缩短企业产品“最后一公里”
在检验审批等环节,通过争取国家政策设立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区域性分中心,打破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推进医疗器械注册检验服务市场化等,加快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在创新产品市场推广阶段,建议更新医疗服务目录,使得创新产品可以合法进入终端市场,为企业创新诊疗产品“最后一公里”扫清政策和物价障碍。
有重点地加大多元资金投入
相较沿海城市,武汉在大健康产业领域投入差距较大。建议武汉市重点聚焦1-2个重点方向,比如在药物领域超前布局基因治疗、干细胞,大分子药物产品,在生物诊疗领域重点扶持基因检测、细胞治疗,同时大力支持第三方医疗服务、合同研发服务(CRO)和合同生产外包(CMO)等方向,通过对创新主体、创新人才、创新项目给予全方位支持,做强做大。
有远见地加大科技金融对生物医药产业支持
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需要金融活水长效支持,建议鼓励或政府引导基金定向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延长基金存续时间和投资周期,并通过各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关注并投资武汉大健康产业。
(长江日报调研组李佳 王谦 刘晨玮)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