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智”造大城——解码武汉智能工厂“智高点”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9-05 13:5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5日讯(记者李琴 通讯员武经宣)刚刚过去的1分钟,武汉发生了什么?在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平均每分钟下线60台设备;在东风博泽,每分钟下线6个电机产品;在友发包装,每分钟生产520米薄膜……

  这些工厂,是武汉工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的标杆。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武汉正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一年多来,长江日报记者持续走进55家武汉智能工厂,探究这座制造业大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抢占“智高点”迈向“智”造大城的密码。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

  今年6月,一场庆祝工厂新产线斩获订单的仪式和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同一天在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格华纳武汉工厂”)举行。

  这是一家武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工厂总经理张新发告诉长江日报记者,今年一季度,该工厂投资一个多亿引进的新能源汽车驱动模块P2生产线正式量产,这是一条高度智能化的柔性生产线。此外,二期智能工厂也将于今年年内投建,打造全球最先进的“三合一”驱动电机生产线。

  时隔近3个月,长江日报记者最新获悉,博格华纳武汉工厂的二期项目已经正式启动,预计在今年10月开建,“希望明年七八月能够正式交付,届时将引进至少两条全球最先进的‘三合一’驱动电机生产线,以及一条P2混合动力电机生产线”。

  和博格华纳武汉工厂一样,一期产线推进智能制造尝到“甜头”,加速建设二期智能工厂的企业不在少数。

  与博格华纳武汉工厂相隔不到数公里的武汉锦瑞技术有限公司,二期厂房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该公司是奔驰、沃尔沃等世界著名汽车整车厂及吉利控股、东风乘用车等国内大型企业一级配套商。公司董事长叶锦瑞指着一期厂房旁边的一块脚手架林立的工地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总投资5亿多元的武汉锦瑞新能源车辆电机机体及轻量化结构件建设项目已经开建。预计明年投产后,将达到年产新能源汽车电机机体100万件,汽车轻量化结构件100万件的产能,“三年内,公司产值将超过10亿元”。

  一边开工,一边智能化改造,武汉友发包装科技有限公司的二期智能工厂,计划引进两条国际先进的德国布鲁克纳10.4米聚丙烯双向拉伸薄膜生产线,技术难度将大幅提升。

  总投资1.2亿元的武汉浦江沿浦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二期工厂已在建设之中,其中智能化设备投资在6000万元左右,“目标是将二期厂房建设成无人车间、黑灯工厂”。

  将于本月开建的武汉中森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二期工厂,第一栋厂房将是一个智能仓库,“产线将以自动化生产为主,还将建设产品追溯管理系统、智能仓储物流和智能质量管理系统等”。该公司总经理李旭东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 在数字化浪潮中,武汉不少传统制造业领域企业纷纷按下创新加速键,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得益于智能工厂的大力推进,工业机器人在武汉市场的销量猛增。据武汉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晓东介绍,截至目前,发那科机器人在武汉市场的装机量超过6000台。

  一厂落地,百厂云集

  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加快了制造业的快速聚集。

  8月底,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江夏区金港新区的上汽通用产业园,出租车沿着金龙大道一路西行,上汽通用大道、雪佛兰大道、通用大道、凯迪拉克大道……这些“汽车路名”显示着这片土地与汽车的紧密关系。

  凯迪拉克大道88号是延锋彼欧武汉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延锋彼欧武汉工厂”)所在地,邻居除了一路之隔的上汽通用武汉工厂以外,还有位于凯迪拉克大道68号的延锋安道拓(武汉)座椅有限公司和66号的延锋汽车饰件系统武汉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延锋内饰”)等,它们都是在上汽通用武汉工厂投建后,相继落地金港新区。

  “我们是百分百配套上汽通用武汉工厂的。”该公司总经理刘小健介绍,延锋彼欧武汉工厂主要生产保险杠、保险杠总成模块、塑料尾门、防擦条、门槛、塑料翼子板以及其他汽车外饰零部件,2020年主营业务达3.24亿元,“我们的产品一下线,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送到马路对面的上汽通用总装车间。”

  在延锋彼欧武汉工厂,长江日报记者看到,这是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工厂,大部分的产线都已经实现了无人操作,如延锋彼欧武汉工厂智能制造专家刘学敏所说的“奥林匹克”(No touch,0人工处理),平均46秒可下线一根保险杠。

  同为上汽通用的核心配套企业,武汉延锋内饰生产的通用车型的仪表板、副仪表板和门内饰板,从生产线送上上汽通用的总装线,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谓无缝对接。

  武汉延锋内饰时任总经理江飞介绍,因看好武汉市场,武汉延锋内饰一期工厂于2014年建成后,不到3年,二期工厂也建成投产。该工厂2020年供货量在45万套左右,年产值超10亿元。目前正在建设中的二期立体仓库将在今年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并服务于二期厂房内生产的全部产品,包括为上汽通用高端车型配套生产的产品。

  上汽通用武汉分公司北厂总装车间一片忙碌,雪佛兰科鲁泽等车型正满负荷生产下线。记者周超 摄

  时间回到2012年,当延锋内饰决定追随上汽通用的脚步,从上海来到武汉投资的时候,这片土地还只是长江畔金口古镇沉睡的荒地,直到上汽通用武汉工厂打下油漆车间的第一根桩。

  伴随着上汽通用武汉工厂27个月建成竣工,并于2015年1月整车一期投产的当天开始建设二期工厂,创造汽车整车厂建设的“武汉速度”的同时,金港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也连创新高。与“中国车谷”武汉经济开发区隔江相望,一桥相连,共同推进武汉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

  不断升级的“965”现代产业

  一厂落地,百厂云集。从一家厂到一座产业园,同样的情形在武汉不断上演。

  在位于左岭新城的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华星光电的智能工厂里,在国内第一条主攻可折叠屏的6代柔性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上,厚度0.35毫米、弯折超20万次的柔性屏正在爬坡量产,这里的折叠屏出货量高居全球第二。

  2014年,华星光电投资160亿元在这里建设全球高端小尺寸面板和生产基地,之后追投350亿元建设国内第一条主攻折叠显示屏的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7年过去,8公里长的左岭大道已串起超4000亿元产业投资,产业密度全国罕见,一个“光芯屏端网”万亿级产业链的梦想就此起航。

  华星光电智能工厂生产的厚度0.35毫米、弯折超20万次的柔性屏,这里的折叠屏出货量高居全球第二。记者周超 摄

  在蔡甸经济开发区,全球领先的智能工厂都在以加速度落地。2018年,全球领先的汽车天窗生产企业德国企业伟巴斯特投建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从签约落地到开工仅用约100天。2019年,日资上市公司东普雷株式会社开工,并创造了全球分工厂的最快建设速度。2020年,立中集团年产300万只铝合金车轮项目签约即落地,全球领先的机床生产企业日本牧野株式会社,投资10亿元建设全球首个汽车零部件精加工机床生产基地。

  在位于新洲区的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该基地生产的首批火箭之一“新洲号”火箭已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择机发射。“新洲号”将搭载“吉林一号高分02D”卫星发射,这颗卫星主要用于地图、地貌的拍摄,在国土利用、地质灾害分析救援、交通建设等方面大有用武之地。

  自2017年开建以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硕果累累。截至目前,火箭产业园建成了国内首家具备年产20发火箭总装测试能力的现代化产业园;火箭公司已完成9次商业发射,成功将19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产业园建成全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首颗“武汉造”卫星已下线。电磁防护材料产业园年底前可望试运营。

  在江汉区的武汉云总部区,武汉云刚刚启用。“武汉云最直接的是为本地政府和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让数据资源的存储、运行变得更加集约、高效、安全。”武汉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钟收成介举例说,大量小微企业要申领政府补贴券,相关部门之前使用的自己的服务器,很快就出现系统拥堵。相关部门上了武汉云后,2万家企业只用了15秒就将补贴券全部申领完毕。包括像市民抢消费券这种行为,如果数据放在武汉云上运行,也不会造成系统瘫痪。

  随着武汉云启用,京东科技、顺丰、平安、神州数码等首批17家行业头部企业签约入驻武汉云总部区。以云计算产业为核心,这里将集聚武汉云产业链企业300+,形成100亿+云产业规模。“未来5年有望形成千企千亿数字产业集群,赋能区域实体经济。”武汉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总经理王振说道。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武汉构建汽车制造和服务等9大支柱产业,航空航天等6大新兴产业,超级计算等5大未来产业的“965”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

  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显示器生产线上员工在严格检测的PC端显示屏。记者高勇 摄

  从制造业迈向“智”造业,武汉以政府更有为促进市场更有效。

  7月30日,在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举行的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上,包括力生智能、凯德自控在内的数十家武汉企业代表到场观摩学习,华工科技、联想智能等6家市级工业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平台到场并做智能化改造点评。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聚精会神地组装和调试激光智能装备。记者高勇 通讯员俞智君 摄

  现场,武汉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再次重申:“对于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市级财政最高给予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这也是武汉企业能够获得的金额最大的支持政策,希望广大企业能够把握政策机遇期,加快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提质增效降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样的“周五之约”智能化改造推广会,已经是今年第26场,是去年至今的第54场。

  以智能制造推动产业升级,武汉坚定不移。 

  2019年,武汉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启动,目标是3000家规模以上企业咨询诊断全覆盖;打造1000家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场景应用)和100家智能工厂;创建10家智能标杆(灯塔)工厂。

  2020年疫后重振的第一时间,全市智能化改造推广会在周五定期举行。标杆引领,千帆起航,“十百千”计划引领武汉智能工厂雁阵。

  “传统的制造产业也有智能化改造的诉求,我们公司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在智能化改造上,我们也希望找到学习的范本,和真正适合自己的智能化改造的方向。”工业智能化改造推广会的“常客”,武汉泛洲中越合金有限公司CIO胡波说。

  武汉泛洲中越合金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各种特殊铜合金材料及制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铜合金产品自动化精密加工产能升级扩建项目”入选2020年武汉工业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他说,企业对智能化改造信心不足,有示范工厂现身说法,分享智能化改造的经验和收获;企业不知道如何进行智能化改造,有诊断服务咨询平台,免费为企业提供服务,“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智能化改造方案。“就像乐高积木一样,一块一块,为我们堆出了一个智能工厂的未来。”

  “冠捷的智能化改造刚刚启动,起步虽晚,但我们正在加快步伐,迎头赶上。”冠捷显示科技(武汉)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水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19年以来,武汉冠捷累计投入5000多万元,采取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等措施推进智能化改造,设备的自动化改造、系统的信息化升级只是第一步,实现全面智能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大企业不够大,“小巨人”不够多

  联想(武汉)产业基地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记者周超 摄

  抢占“智”高点,武汉制造业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依旧表现抢眼。

  基于今年6月上线使用的第三代手机产品包装自动化生产线“凤凰线”,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再度刷新手机生产组装速度。今年6月,其产量创下历史单月新高。

  作为我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神龙汽车自今年1月实现的销量开门红之外,神龙汽车8个月销量超去年全年。

  今年前7个月,光谷生物城交出一份靓丽成绩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两年翻番;46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50%;新开工项目6个,新增技改投资项目6个。

  来自全市工业经济的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7月,武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3%;工业投资增长52.6%,其中,技改投资完成500.7亿元,增长125.9%。制造业依旧是武汉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稳增长、保发展的“压舱石”。

  从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成功投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到新中国一批“武”字头企业,再到现在的“武汉智造”,迈向“智”造大城的武汉,继续着这座城市百年制造业的光荣和梦想。

  成绩,让人鼓舞;短板,不容忽视。多位武汉的企业家、专家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必须清醒意识到,武汉迈向“智”造大城过程中要注意“一大一小”的培育。

  上月公布的《2021胡润世界500强》显示,中国有47家公司进入“胡润世界500强”,数量排名全球第二,武汉企业无一上榜。而去年9月公布的“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武汉共有7家企业上榜,排在第一位的东风汽车集团在总榜单中排第25位。

  大企业的发展水平能代表武汉经济的发展水平,大企业的创新力、竞争力能代表武汉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做大做强“大”武汉,首先得做大做强大企业。与先发城市相比,武汉大企业还有距离。尤其是一些具体指标上,如上市企业、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武汉还需狠下功夫,迎头追赶。

  工信部公示最新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共有2930家企业入选,至此,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增加到4762家。长江日报记者梳理发现,截至目前,武汉有4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列全国城市第20位,排在长沙(71家)、郑州(63家)、合肥(61家)等中部城市之后。

  多位专家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加大力度鼓励“专精特新”,打造更多掌握独门绝技的“单打冠军”或“配套专家”,营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生态环境,助推武汉建设“智”造大城。

  【编辑:张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