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让资源动起来,人才聚起来,产业活起来|武汉一周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9-06 07:1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东湖科学城主体框架;到2035年,全面实现东湖科学城核心功能;到2050年,四大全球创新中心战略发展目标实现……”
  金秋九月,开学“上新”之际,武汉正式发布《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三步走”目标规划,加上此前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蓝图,这座城市创新发展宏图在握,瞄准世界一流。
  紧接着,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挂牌,多地提出承接东湖科学城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城市群“合唱共舞”,探索“创新一体化”。
  一个既谋远又聚力的创新格局,正在加快形成。以湖北东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武汉正举全市之力,着力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力争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领先地位,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一张蓝图干到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东湖科学城
  争分夺秒打造创新国家队
  动起来!
  视创新创造如生命
  抓创新发展像拼命


  位于光谷生物城的康圣环球基因技术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在细胞遗传实验室工作。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9月3日,位于东湖科学城起步区的武汉国家级人类遗传资源库,全球单体保藏量最大的自动化超低温存储设备正在加紧安装,样本库一期、二期全部建成后,将实现1亿份样本的保藏能力,建设成为具全球影响力的基于人类遗传资源利用共享的大型综合性创新中心。
  10公里外,东湖科学城核心区内,未来一路刚启动鱼塘清淤和灰土换填,沿途布有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创新平台,建成后将赋能武汉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光电子信息等领域卡脖子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
  一栋楼、一条路或一张图,100平方公里的东湖科学城,建设进度不一,但都瞄准一张蓝图,把科技自立自强当使命,视创新创造如生命,抓创新发展像拼命——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第一动力,这件事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
  近年来,国家将自主创新示范区等50多项国家战略和重大改革试点布局武汉,并“点名”武汉,要求选择武汉等有条件城市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今年2月,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举行,吹响湖北全域创新发展号角,东湖科学城规划建设全面开启。
  东湖科学城的战略定位,包括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这其中,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是最重要的载体。
  目前,武汉已建成精密重力测量、脉冲强磁场两个大科学装置。一边优化提升,一边建设、报批,一边预研预制,这一次,挑战前所未有,决心亦前所未有。
  加快建设东湖科学城,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不是“单打独斗”“自说自话”,这是新一轮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接国家重托的武汉使命,也是决定城市未来的关键一步。
  武汉将建设东湖科学城列为全市“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旗帜鲜明提出打造创新国家队,今年以来,武汉集中开工项目中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的占比最高已近三成;东湖科学城建设争分夺秒,投用不到一个月,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即满载……
  一个计算中心
  可以赋能超500家企业集群
  活起来!
  立足科教资源
  打通创新生态链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未来园区)PCB生产线,技术人员在操控设备。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通讯员俞智君 摄
  这个周末,在东湖科学城内的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机房,华为AI集群Atlas 900排成一列。这一排排“比人还高两个头”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激活武汉各个优势学科和产业的算力服务。
  借助强大算力“阅片”,医生和病人快速获得精准的医疗影像诊断报告,诊断时间从分钟级提升到秒级……于是,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围绕医疗影像领域,与光谷实验室开展合作的一系列接洽正在进行。
  在城市另一侧的珞珈实验室,空天信息探测与实时智能服务研究方向首席科学家龚健雅院士团队,同样依托该算力基础设施,解决遥感大幅面、多通道的业界难题,让卫星测绘实现人工智能。
  仅在东湖科学城辐射范围内,借助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就形成了一个地理信息、测绘遥感等在内的超500家企业集群,算力需求巨大。
  而在武汉,92所大学,130万在校大学生,130多家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用好用足科创资源“家底”,激活“棋眼”,才能全盘皆活。
  当前,东湖科学城正构建从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交叉研究—技术创新—产业转化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7大湖北实验室、9大科学装置、9大创新中心、7大重点板块构成的“7997”科创平台项目布局,思路清晰、方向聚焦。
  中科院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穆荣平评价说,这一蓝图结合了武汉乃至长江中游群的基础条件和发展需要,也必将赋能武汉未来创新发展。
  用创新的办法
  破题“创新”
  聚起来!
  聚拢“科学+科学家+城市生态”


  位于鄂州葛店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技术人员在生产线上聚精会神地组装和调试激光智能装备。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通讯员俞智君 摄
  新学期,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闫大鹏又将迎来新的博士生。闫大鹏另一重身份,是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工程师。以产业科学家身份成为高校教师,他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效益。”
  科技创新成果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打破机制创新“旋转门”,这一次,东湖科学城选择用创新的办法破题“创新”,提出“科学+科学家+城市生态”三大关键,以科学为核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科学家为核心打造生态宜居之城,把科学家视作影响科技创新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批人才聚拢来,有大学生、高校青年人才,也有基础研究或产业科学家。武汉大学副校长吴平说,要对标东湖科学城的实际需求,重点在集成电路、空天科技、生命健康、极地探测和生物育种等产学研转化领域,培养一批世界一流优秀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新成立的未来技术学院,发挥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学研究平台科教协同育人;光谷实验室拿出综合收入120万元以上,招募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城市聚拢来,国家新一轮创新战略布局的一个重要信号和趋势就是,城市与城市创新领域的单体PK,不如城市群“群舞”。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发展,东湖科学城及重大科技项目开工建设,加速带动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等市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人才集聚。
  前段时间,武汉产学研金服用“最强大脑”同心招才,共同为东湖科学城招贤榜发榜站台。当前,从政府到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立足东湖科学城,建设武汉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已形成城市共识。
  (长江日报头部工作中心出品 记者李佳 高萌 海报:整理|郑汝可 设计|张莉 摄影|高勇)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