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站在国家立场建言献策,致力加强中华民族认同
何星亮简介: 何星亮,1956年8月生,男,汉族,广东梅州兴宁人,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国家反恐怖协调工作小组软科学专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等,出版学术著作30多部,至2019年,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和优秀对策研究奖62项。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
从一个在广东梅州小村庄为生计奔波的泥瓦匠,到站在国家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的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的一生颇为传奇。
早年的坎坷,为何星亮注入了坚韧和责任。在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双肩担责任,一心为国忧,不仅深耕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还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胆议政建言、奔走疾呼。
乘坐手扶拖拉机到山区调研险些翻车
何星亮出生在广东东部梅州地区典型的客家山区,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0岁时母亲亦病逝。他曾做过木匠、裁缝、泥瓦工,还在19岁时前往新疆阿勒泰,参与修建福海水库。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他停止奋斗。1978年,他通过自学初高中课程参加全国统考,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迎来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后,他发奋苦读,四年大学没有回过一次家,寒暑假都在学校图书馆度过。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阿勒泰工作,后又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先后获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何星亮说,正是因为曲折的人生历程,锻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帮助他形成了坚毅不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积累了扎实、深厚的知识与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实地调研。大学毕业后,何星亮曾被分配到新疆社科院工作过两年。他承担的第一个重大调研,即前往阿勒泰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近五个月。
当时没有公路,汽车不通,大多数路程都是靠骑马。其中一段路,他们乘坐手扶拖拉机,因山路崎岖,险些翻车。
调查虽然十分艰难,但何星亮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发现了不少清代珍贵文物和文书。后来,他根据这些发现的文书和文物写成了专著和论文,撰写了《关于阿勒泰地区民族学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专门派出考察团,对当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解决。
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
何星亮认为,民族学并不仅是研究民族文化,更承担着维护国家稳定团结发展的重任。
他的研究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见长。30年来,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针对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进行对策研究,先后报送信息、研究报告约200多篇,许多建议被采纳,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
他回忆,自己的第一篇建言报告写于1992年。当时,他开始思考我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统一问题,撰写了《关于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若干建议》,全文上万字。文中提出开发西部、在中央设立开发西部委员会、在边疆地区多修铁路、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民族院校开设《中国文化》课等多项建议。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既要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更要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
何星亮说,研究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了解历史上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崛起于世界,为什么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能够世代延续,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保持2000多年大一统格局而不分裂。“在诸多原因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汉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大整合。今天,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文化的整合问题。”
2010年,他意识到,既要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忽视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为此,他撰写《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一文,指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不能只强调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而不注重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他建议,既要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如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和民俗;同时也要增强共同性,如语言、共同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现代理念等,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国家的认同。
“作为中国学者和政协委员,我必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议政建言。”他说,站在什么立场上议政建言,其性质或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关于民族问题,应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否则,所提建议不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
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几乎没节假日
研究民族和宗教等敏感问题,何星亮不遗余力,为民族和国家团结忘我奉献。
他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中国社科院每年夏天邀请著名专家到避暑胜地休假,他一次也没有参加。尤其是自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以来,每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他都必须列席参加,就制定或修改法律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因此,时间更为紧张。由于工作太忙,他很少回老家,从1984年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27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至2011年国庆期间,他才携妻带女回老家与兄弟团聚。
他十分欣赏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并改后两句为“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和参政议政的目标,请书法家写对联张贴于书房中。
他说:“‘继往圣绝学’是在学术研究上继承和弘扬优秀、独特的中华学术传统;‘开万世太平’是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今后的万世太平事业而建言献策。”在他看来,“影响我国未来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主要是民族宗教问题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问题,只要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彻底消除分裂隐患,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我国就能够实现万世太平的目标。”
“今后我仍将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继续建真言、献良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何星亮说。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编辑:贺方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
从一个在广东梅州小村庄为生计奔波的泥瓦匠,到站在国家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的国务院参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的一生颇为传奇。
早年的坎坷,为何星亮注入了坚韧和责任。在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双肩担责任,一心为国忧,不仅深耕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还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胆议政建言、奔走疾呼。
乘坐手扶拖拉机到山区调研险些翻车
何星亮出生在广东东部梅州地区典型的客家山区,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10岁时母亲亦病逝。他曾做过木匠、裁缝、泥瓦工,还在19岁时前往新疆阿勒泰,参与修建福海水库。
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他停止奋斗。1978年,他通过自学初高中课程参加全国统考,考入中央民族大学,迎来人生的转折点。上大学后,他发奋苦读,四年大学没有回过一次家,寒暑假都在学校图书馆度过。毕业后被分配到新疆阿勒泰工作,后又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专业研究生,先后获法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何星亮说,正是因为曲折的人生历程,锻炼了筋骨,磨炼了意志,帮助他形成了坚毅不拔、勤奋进取、不怕挫折的精神,积累了扎实、深厚的知识与经验,为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实地调研。大学毕业后,何星亮曾被分配到新疆社科院工作过两年。他承担的第一个重大调研,即前往阿勒泰地区进行民族学调查近五个月。
当时没有公路,汽车不通,大多数路程都是靠骑马。其中一段路,他们乘坐手扶拖拉机,因山路崎岖,险些翻车。
调查虽然十分艰难,但何星亮不仅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还发现了不少清代珍贵文物和文书。后来,他根据这些发现的文书和文物写成了专著和论文,撰写了《关于阿勒泰地区民族学调查报告》。这份报告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并专门派出考察团,对当地人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和解决。
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
何星亮认为,民族学并不仅是研究民族文化,更承担着维护国家稳定团结发展的重任。
他的研究以基础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见长。30年来,他在学术研究的同时,还针对我国民族宗教问题、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进行对策研究,先后报送信息、研究报告约200多篇,许多建议被采纳,并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地。
他回忆,自己的第一篇建言报告写于1992年。当时,他开始思考我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统一问题,撰写了《关于边疆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若干建议》,全文上万字。文中提出开发西部、在中央设立开发西部委员会、在边疆地区多修铁路、加强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民族院校开设《中国文化》课等多项建议。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既要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更要增强各民族的共同性。
何星亮说,研究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了解历史上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崛起于世界,为什么在世界古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能够世代延续,为什么只有中国能够保持2000多年大一统格局而不分裂。“在诸多原因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秦汉以来的社会和文化大整合。今天,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也应高度重视社会和文化的整合问题。”
2010年,他意识到,既要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忽视增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为此,他撰写《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同一性》一文,指出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不能只强调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而不注重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必须有共同的基础。他建议,既要保护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如音乐、舞蹈等各种艺术和民俗;同时也要增强共同性,如语言、共同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现代理念等,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加强国家的认同。
“作为中国学者和政协委员,我必须站在国家的立场上议政建言。”他说,站在什么立场上议政建言,其性质或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关于民族问题,应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建真言、献良策。否则,所提建议不可能是科学的、合理的。”
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几乎没节假日
研究民族和宗教等敏感问题,何星亮不遗余力,为民族和国家团结忘我奉献。
他数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几乎没有节假日。中国社科院每年夏天邀请著名专家到避暑胜地休假,他一次也没有参加。尤其是自201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以来,每次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他都必须列席参加,就制定或修改法律及其他重大问题的征求意见稿提出修改意见,因此,时间更为紧张。由于工作太忙,他很少回老家,从1984年考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后,27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至2011年国庆期间,他才携妻带女回老家与兄弟团聚。
他十分欣赏北宋大儒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并改后两句为“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作为自己的治学理念和参政议政的目标,请书法家写对联张贴于书房中。
他说:“‘继往圣绝学’是在学术研究上继承和弘扬优秀、独特的中华学术传统;‘开万世太平’是积极参政议政,为我国今后的万世太平事业而建言献策。”在他看来,“影响我国未来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主要是民族宗教问题和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问题,只要妥善解决了这些问题,彻底消除分裂隐患,建立现代国家治理体系,我国就能够实现万世太平的目标。”
“今后我仍将通过各种方式,为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继续建真言、献良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何星亮说。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