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彰显龙头城市特色,中心城区必须强起来|求知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09-24 07:2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武汉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的实施意见》,聚焦武汉在推动湖北加快“建成支点”中更好发挥引领作用的重大责任,提出“彰显龙头城市、创新城市和未来城市特色”的目标。
  从城市发展规律看,中心城区作为城市的心脏地带,是推动城市乃至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动能引擎。因此,做强做优中心城区,使中心城区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阵地,武汉才能彰显龙头城市特色和担当,在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发挥引领作用。
  从发展趋势看,创新企业正在向中心城区转移
  武汉一直注重城区和功能区共同发力,持续优化中心城区发展格局。早在上个世纪实施并逐步完善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实质就是简政放权,使城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十二五”期间全市提出优化开发主城区,增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和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十三五”期间提出优化提升主城功能,推进主城“三镇三城”均衡发展,完善以主城为核心的全域统筹发展格局;“十四五”规划明确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空间发展布局,中心城区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推动三镇聚合均衡发展。
  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武汉中心城区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基础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近年来,东湖高新区等功能区创新发展引擎作用日益凸显。“十三五”期间,东湖高新区GDP总量和增幅、工业投资总量和增幅、招商引资到位资金总额等经济指标均位于全市前列,常住人口增幅排名第一,民间投资、民营经济活跃度居首。与此同时,传统中心城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及创新动能作用需要进一步提升。从全市范围看,武汉城区发展不协调、不均衡态势有所显现。
  新一轮的科技创新是基于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的服务型创新。国内外一些先进城市通过推动传统中心城区发展动能转换,促进了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英国伦敦的“硅环岛”以老街环岛为中心,布局大大小小的科技公司,成为伦敦的高科技产业核心地带。美国纽约的“硅巷”以布鲁克林和曼哈顿下城为中心,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群,纽约崛起为美国的“新科技首都”。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创新创业企业也一改以往主要在郊区产业园区集聚的传统路径,转而向中心城区、传统老城区集聚,如北京海淀区的中关村科学城、上海杨浦区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深圳深圳湾的超级总部区。
  实施“强区战略”,主城中心要向创新中心转变
  与东湖高新区等功能区比较,武汉传统中心城区在创新主体数量、创新投入规模、创新资源集聚水平、创新活动密集度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人才、知识、技术等高端要素集聚能力不足,依然依靠传统要素支撑发展。中心城区竞争力和吸引力如果弱化,将会影响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集聚影响力。据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赛迪百强区”显示,经济资源在城市主城区集聚态势更加明显,全国经济总量突破三千亿元的城区达到12个,突破两千亿元的城区达到了27个,但武汉市排名相对靠前的武昌区经济总量还没有突破1500亿元。
  武汉要更好发挥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引领作用,应在进一步提升新兴产业功能区的新引擎作用的同时,加快实施“强区战略”,做强做优中心城区,进一步提高武汉在中部地区的城市首位度,让龙头扬起来。武汉实施“强区战略”的关键是补齐创新发展短板,加快主城中心向创新中心转变。
  “创新”应成为强区战略的关键词
  从思路上看,“创新”应成为强区战略的关键词。
  一是调整科技创新资源布局。超常规培育发展大学院所、智库机构、研发设计单位等科创平台,突破行业和层次壁垒,重塑中心城区的创新功能和动能体系。培育创新发展共同体,打造创新联盟、产业联盟、企业联盟,释放乘数效应。筛选、扶持一批代表未来先进制造方向的中小企业,培育具有独门绝活的“专精特新”制造企业。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法务、融资、专利、审计、会计、咨询等高端中介机构定向集聚,将产业公共服务塑造成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是推进创新空间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坚持“主城区”坐标,在老城有机更新中,以市场化手段盘活老校区、老厂房、老楼宇等存量资源,打开“无边界”创新空间,在老城“黄金地段”释放“钻石效益”。推动中心城区“创谷”提质、扩容、成片发展,探索打造“泛园区”发展模式。通过新城老城联动,整体形成“孵化在街区,加速在园区,产业化在核心区”的“全域创新”格局。
  三是加快构建全域创新应用场景。结合产业地图尽快研制出台全市“创新地图”,推进打造全市域覆盖、与社会网络融为一体的全域创新空间。拿出最好的土地空间资源,开放更多城市应用场景,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围绕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努力将汉正街、昙华林、“红房子”、老租界区等传统街区、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首发地、试验场、竞赛场。
  四是加快打造创新要素集聚高地。坚持需求导向、产业化方向,深入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和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聚焦人才第一资源,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24小时社区、租金低廉的人才公寓、小而美的公共空间等,吸引集聚人才、知识、技术及数据等高端要素。创新土地、空间、金融、创业服务等政策,确保创新创业者享受到低成本便利,使各类创新要素更加自主发展。
  五是加快完善市场化创新生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坚决破除阻碍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创新资源配置和成果评价机制、技术创新动态择优支持和激励机制、科技成果市场化转移转化机制等。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人才、创投机构和社会组织人才参与“众创空间”建设。打造“活力城区”,营造共生共荣、活力涌动、自组织自成长的开放创新生态。
  (姚莲芳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经济与金融研究所)
  【编辑:贺方程】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