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光谷有个“马蹄莲”,上百博士驻里面,他们研究的都是……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0-19 03:0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武汉光谷未来科技城的仿生建筑“马蹄莲”。 记者高勇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0月19日讯(见习记者郝天娇)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的“马蹄莲”,是武汉创新的标志性建筑。在这座造型独特的建筑里,到底有什么人,在干什么呢?长江日报记者10月18日探访“马蹄莲”,这座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里,聚集着50多家新能源领域创新创业公司,在这里从事创新的博士多达上百位。
  博士云集,一个创业公司有21名博士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园区,研究人员正在实验新材料。 记者高勇 摄
  走入“马蹄莲”,在武汉华科中英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王学朋正在把刚处理好的黄色粉末装进样品瓶里,制作一种有机多孔聚合物材料。
  “我是山东人,选择来这边发展是因为看重武汉学校多、发展快、前景好,希望能一直在新能源领域钻研下去。”王学鹏表示,自己目前在参与武汉华科中英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有关项目,负责研究气体吸附、分离板块。


  武汉华科中英纳米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商灵(在读博士)在做高分子纳米材料乳液聚合实验。 记者高勇 摄
  中英纳米是为承接该院中英纳米能源材料研究中心前沿新材料方面的专利进行成果转化而成立的创新公司。在该公司,包括王学鹏在内,共有5名教授,21名博士和博士后。公司总经理胡明朗说:“我们预计会继续引招一个博士后、两个硕士,组成一个10人左右的技术攻关小组,这将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的创新速度。”
  “你走在‘马蹄莲’里,擦肩而过的很可能就是一位博士。”武汉新能源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新能源研究院博士已超过上百个,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为30岁。
  “马蹄莲”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博士?负责人解释,“新能源研究院里入驻的都是跟新能源产业上下游相关的创新创业企业,很多都是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的科技成果到这来转化,所以博士等高端人才聚集。”
  “身手不凡”,个个瞄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


  优睿赛思(武汉)生物科技公司总经理吴海博士在B细胞培养实验室进行B细胞原代培养。 记者高勇 摄
  在这些博士自主创新推动下,虽然规模不大,但个个“身手不凡”。
  王学鹏所在的中英纳米自主研发了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超级海绵”——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胡明朗介绍:“现在市场上用于血液净化的主要是合成树脂,树脂的吸附效率是20%,而我们的材料可以达到60%,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要求,调控孔径尺寸和颗粒大小,获得比传统产品更大的比表面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清除不同大小的分子。”


  武汉尚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OLED提纯实验室,王磊博士正在工作。 记者高勇 摄
  武汉华科福赛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系统研发的创新公司。公司总经理李锋说:“SOFC作为目前最受关注的高效绿色技术能源之一,在发达国家已有了成熟的商业应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发虽然后发,但现已攻克大量技术难关。目前,我们公司在首席工程师李箭带领下,实现‘粉底材料-单电池-电堆-发电系统’完整产品链独立研发,在国内领先。”
  在武汉麦格米特电气有限公司-武汉研究所,这家从事电气自动化的公司,正在为提高通信电源设备1%的转化效率而竭尽全能。“你可别小看了这1%。”公司技术总监梅纯说,“从经济效益来看,目前国内3KW通信电源装机容量在150万台左右,97%超高效通信电源比通用的92%效率通信电源能节省5%的效率,相当于150W功耗。按照总装机容量计算,可节省功耗22.5万千瓦,也就是每小时节省电量22.5万度。每年可节省约20亿度电,其经济效益相当可观。”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