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用法律为见义勇为者撑腰 | 长江时评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1-06 19:4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常少华
  11月4日,山西河津发生一起伤人案件,一男子持刀致现场三名劝阻群众不同程度受伤,一司机在现场驾车5次撞击嫌疑人,阻止了其行凶。随后,民警和现场群众控制住了该嫌疑人。次日,该司机的行为被认定为见义勇为,并获得奖励慰问金两万元。
  在这件事中,司机在危险关头制止嫌犯,致使嫌犯受伤,不用承担刑事责任,还受到嘉奖。果断及时对司机做了“见义勇为”认定,不仅免除了司机的担忧,还让公众在一个具体案例中了解到见义勇为行为的法律保障。
  司机的勇敢出手,维护了公共安全,保护了周围群众。将司机行为认定为见义勇为,则是法律导人向善的体现。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一个好的法律制度可以引导人们向善,而在严格执行中使法律威严与温度感受得以传递,如此,社会善举得到法律旗帜鲜明的“撑腰”。
  出台不久的《民法典》对“见义勇为”就有明确的界定:第一百八十三条,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第一百八十四条,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也就是说,见义勇为的人自己受伤了,一定会得到补偿;若让受助人受伤了,不用担责。这极大保障了救助人的利益,鼓舞民众敢做好事、愿做好事、多做好事。当民众不清楚法律细文时,类似于河津事件的案例成为新闻报道被广泛传播,就是在以最简单清晰的方式普法。
  崇尚法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良善的法治会在每个人心中亮起法律的明灯,引导人们自觉学法、懂法、敬法。如今,我国的法律体系正日益完善,期待法治的力量让社会更和谐,让人民更幸福。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