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汪习根: 向世界传递中国人权方案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1-20 10: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汪习根。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汪习根简介: 汪习根,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副会长,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四个一批”文化名家,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联合国发展权咨询专家。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法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各类奖励11项。
  今年5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召开线上会议,近200名各国政府官员、正式外交代表以及牛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著名专家、民间社会代表参会。而这场高规格会议的主题,全部围绕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起草的联合国人权高专办(OHCHR)“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研究报告展开。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学者,到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人权专家,汪习根不仅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更秉承“胸怀中国、心忧天下”的志向,为促进全球发展权保护作出贡献。
  ■ 硕士期间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走上发展权探索之路
  汪习根1983年考入大学,广泛涉猎法学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历史等知识,为他后续从事跨学科研究法律问题打下深厚基础。1996年,他进入武汉大学攻读硕士,师从著名法学家、资深教授李龙。在此期间,年轻的他被带入由法学泰斗韩德培和李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研究——“人权的理论与实践”,第一次接触到后来伴随他一生的课题——发展权。
  发展权与生存权一样,是人的基本权利,它是个人、民族和国家积极、自由和有意义地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并公平享有发展所带来的利益的权利。这是一个新兴的人权概念,且因在国际社会中存在争议,是一片鲜有人涉足的学术荒地。
  为了做好研究,汪习根踏遍武汉所有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克服资料奇缺、已有研究成果罕见的重重困难,在法学大家的指点下写成近10万字的报告,完成当时中国法学界对发展权最系统的梳理。
  回首自己的学术道路,汪习根深知好老师的重要性,成为一个好老师也是他不懈的追求。工作再忙,他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同时还要主讲硕博士生的专题课程。今年秋季学期,法学院面向本科一年级学生新开设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这是大学新生的法治入门课,他主动担任全程主讲,从不因为繁忙的行政事务和频繁的学术活动影响授课。
  他总是用问题带动学生思考,让年轻人感受法律的魅力。在最近一次课上,他向刚进大学的学生们抛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抗疫能成功,西方却不能?”学生们热烈讨论、金句频出让他格外惊喜。“现在的学生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希望像当年我的老师一样,为他们播下种子,树好苗子。”
  ■ 进入联合国推进中西方人权对话
  人权意味着每个人都能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在当今世界,发展严重失衡、贫富分化日益加剧,仍有10亿多人处于绝对贫困,发展权成为全球性的关键议题。
  为掌握更多研究素材,汪习根和团队从衣食住行、经济收入、社会保障和法律制度等方面,收集全球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不仅是案头工作,他还多次深入全国多个省份的贫困地区和有关国家作深入调研。2007年,他前往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访学,用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图书馆,查阅记录了大量西方世界关于发展权的相关研究。“做发展权研究,要知己知彼,听到西方的声音,才能有效开展东西方之间的人权对话,寻求不同人权价值观之间的共识,寻找最大公约数。”
  也是在这个时期,他与时任联合国发展权高级专家组主席、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史蒂芬·马克一见如故,常常就人权问题彻夜长谈。对于西方人权研究学者来说,汪习根的发展权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望向东方的窗户。
  2007年,在联合国的邀请下,他作为唯一的华人专家,出席在瑞士举办的联合国发展权大会,并作主题报告。
  从那时起,联合国发展权大会经常邀请汪习根出席。他还受联合国邀请担任联合国发展权咨询专家,多次出席联合国有关发展权会议,参与联合国官方法律标准、决定和公约的起草和决策咨询,其成果多次被载入联合国官方文件。
  ■ 致力为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提供学术支持
  今年8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与人权理论有机结合,展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宏大历程。
  汪习根作为初稿牵头起草人,接受《焦点访谈》栏目专访。他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地区掉队,不让一个民族掉队,是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发展进步的参与者、促进者和享受者。免于贫困的权利,即使在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也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在中国变为了现实,所以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这是他第三次受邀起草中国人权白皮书初稿。中国是人权研究的富矿,汪习根的研究也植根中国发展伟大实践而不断推陈出新,致力为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能力提供学术支持。近年来,他为中央提供法治、人权方面的咨询报告30多份,多次被有关部门采纳。
  “我们国家的人权发展有着自己的脉络。”他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是跟随式,跟着西方的研究亦步亦趋。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权研究转为批判式,聚焦对西方某些大国的回击。如今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就,树起了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一座座丰碑。现在的人权研究进入建构式,主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有影响力的话语,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的能力。
  “中国将生存权、发展权作为首要的基本人权,并用实践证明,发展经济和保障人权可以携手并进。作为学者,我们要努力用学术的理论话语,将这份经验带给全球,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向全球传递中国声音。”
  2019年6月,由中宣部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承办的“2019·中欧人权研讨会”在奥地利举行。同年11月,汪习根主编的英文著作《发展权:可持续发展与善治实践》在世界知名出版机构荷兰布里尔学术出版社出版。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依托法学院成立人权法律研究院,并获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由汪习根任院长。2020年5月,他和同事们组织主题为“疫情防控中的中西方人权观比较”的国际视频研讨会,向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和全球各地的四十余名著名人权专家、管理者传递中国抗疫经验。
  他坦言,这些工作已远远超出了一所高校法学院的职能范畴,但他始终铭记,做学问要走出书斋,用知识解决问题。“胸怀中国、心忧天下,这八个字是我的志向。我们想主动迎接一些挑战,为国家,甚至为人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高翔 唐柳)
  【编辑:符樱】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