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盛隆电气是如何把红手印变金手印的?“80后”拿下亿元大单,签下国家级项目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1-25 14:23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25日讯(记者吴曈 马振华)“躺平”是时下网络热词,在武汉一家民营企业,年轻人不走捷径,不“躺平”,相信辛勤劳动,敢于创业致富。
  长江日报记者11月25日从盛隆电气集团了解到,这家公司年轻员工频频崭露头角,“80后”殷星带领团队签下世界500强巴斯夫的3亿元订单,陈文龙率领团队完成发电量堪比三峡大坝、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白鹤滩水电站配电项目。
  像这样的员工,盛隆电气有近500人,其中不少人成长为“金手印合伙人”。盛隆电气创始人、董事长谢元德表示,让所有员工都有向上发展的机会,让年轻人能够成长、成才、成功。


  盛隆电气集团新建的办公楼大厅的金手印展示墙。记者高勇 摄
  畅通渠道:人人都有致富机会
  上个月,作为盛隆电气深圳市场负责人的殷星,带领团队从多家国有电力设计院的竞争中胜出,加入巴斯夫的广东一体化项目,负责供配电设施建设,项目金额超过3亿元。这是盛隆电气迄今最大的单体项目。
  说到这次成功竞标,殷星说,这要感谢公司给了员工畅通的发展通道。
  2010年,殷星入职后从事财务和后方保障工作。两年后,集团副董事长谢清伦找她谈话,愿意为她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支持,帮助她创业。
  殷星没有犹豫,投入公司内部创业,几年时间成长为深圳公司负责人。“企业内部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循环体系,只要踏实、勤奋,都有畅通的发展通道。”
  “在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将“帮”字内化到企业管理中,把‘立人’、‘达人’制度化、机制化。” 谢元德说,公司搭建了创业平台,为员工提供资金、技术等全方位支持,从机制上鼓励员工创业。
  谢奇是2008年从重庆一家医药企业辞职到盛隆电气。尽管没有行业经历,但是集团提供了客户筛选、到技术对接、再到项目过程管理一系列培训和实践。
  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技能和积累客户资源,第一年,谢奇就在武汉市场拿下了400多万的订单。第二年,谢奇开始自建团队,这一年的业绩超过千万。
  “从最开始单纯的配电柜业务,到一站式用电服务,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机会也越来越多。” 谢奇说,目前团队成员发展到30多人,过去10年团队订单金额超过4亿元。
  为了帮助团队成员更快成长,谢奇自掏腰包,拿出300万元作为公共创业基金。
  这种创业帮扶“接力棒”一棒接一棒,盛隆电气越来越多年轻员工获得成长机会。
  35岁的贾双龙现在在武汉有房有车,是湖北随县老家远近闻名的“致富能人”。15年前从老家来武汉打拼时,家人生病,家庭陷入困境。贾双龙到盛隆电气工作后,老员工带着他跑客户,手把手教。
  没有资金和技术,也没有经验,如何创业?贾双龙说,技术,集团专门组建了创新研发部门,为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持;资金,集团一些已成功的创业者会自发建立公共创业基金,支持新的创业者开拓市场;人才,集团内的人才可以自有组合团队,创业者拥有充分自由自主权。
  如今,贾双龙成为拥有20多名员工的创业团队负责人,现在也正在准备孵化团队成员创业。


  盛隆电气集团智慧工厂,工人们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和组装。记者高勇 通讯员王璇 摄
  致富途径:勤劳致富,创新致富
  1979年5月13日,一个简易工棚下,谢元德和几位乡亲一起用红油漆在水泥板上写下“为四化建设出力,为人民造福流汗”的标语,7名人民公社社员按下红手印,“513联合体”由此成立。
  成立42年,不上市、不贷款,始终坚持在电气行业摸爬滚打,靠的就是勤劳和创新。
  贾双龙还记得,自己刚进盛隆的前两年:拜访一位客户,时差需要登门十几次。项目实施后,一连几个月,每天在工地待上十几个小时,在干中学、学中干。
  1985年加入盛隆电气的谢清伦,是创富激励机制的最早一批受益者。2003年底,她带队前往天津开拓新市场,“每天早出晚归,鼓足勇气敲开客户的大门。一个月鞋都穿坏了几双,就是为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在天津、长沙、合肥等地,谢清伦带领的团队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从草台班子,到智能用电领军企业;从最初组装电气设备,到实现智能化设备的全自主研发;从仰望世界500强,到与国际品牌并肩合作。从制造迈向智造,盛隆电气成功的背后,除了体制创新,更离不开始终坚持对研发创新的投入。
  2015年以前,国内电气行业关键技术被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巨头垄断,国内企业缺少自主核心技术,成为其“代工厂”“组装车间”。
  从创办盛隆北京研究所到成立武汉光谷电气有限公司,盛隆电气对研发的投入每年递增。
  2017年,盛隆电气智能用电博览会在武汉举办。开放自家工厂,吸引同行参展,拿下数百亿元订单。盛博会成为盛隆电气从功能用电迈向智能用电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近几年,盛博会也逐渐发展成整个电气行业的一次盛会。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百余家电气行业知名企业悉数参展,2000余家合作伙伴参会,专业观众近万名。盛隆电气自主研发的智能中低压配电柜、智慧物联网运维系统已成为行业内技术标杆。
  “我们拥有200多项专利技术,在智能用电领域,丝毫不逊色于外资品牌。”光谷电气公司工程师朱家禄说,盛隆对研发的投入永不停步,始终瞄准用电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盛隆电气集团大楼前的七步台阶上,镌刻着盛隆人四十春秋一步一阶一重天。记者高勇 通讯员王璇 摄
  致富路上:层出不穷的“致富带头人”
  在盛隆电气新建的办公楼大厅,一面展示墙引人驻足。墙上的的120个金手印,由出资建楼的120名创业合伙人共同按下。
  1997年,谢元德就提出:“培养一千个经理、一千个厂长,自然就会有一千个公司、一千个厂。”这正是创富激励机制的雏形。
  因能帮助年轻人就业、创业、立业,帮助员工成事、成人、成才,盛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而变成了一个创业系统。员工只要有才干、肯努力,就有机会成为创富者。
  盛隆工厂既生产优质高效的产品,更培养优秀人才、高级人才。在学成技术和管理本领后,只要符合规定的条件,即可转岗营销,办公司、组团队。
  “大家只要有能力拿到订单,盛隆会提供资金、技术和服务,帮助他们做成生意。”谢元德说,即使资金不够雄厚但能力较强的人,也有足够的资源和平台。
  如今,70岁的谢元德将目光更多放在企业里年轻人身上。在他的办公室门口,刻着几个字: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尊重,每个人都能够发光发热。
  2015年,王强从中国地质大学硕士毕业。“专业不对口,来了也没有用武之地”,材料专业出身的他,开始并未考虑到盛隆电气就业。在同学的推荐下,王强决定“试试看”,这一试,就是6年。
  从生产车间干起,一直到质量管控、项目维护。这几年,王强不仅锻炼出过硬的专业水准,对盛隆的管理体制也有了更大的认同。
  “这种激励机制,给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权利,更有人时刻在关注、指导年轻人的成长。”眼下,王强将前往深圳,参与巴斯夫项目的后续建设、维护工作。
  如今,在盛隆电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武汉出发,奔向四面八方,开拓盛隆新事业。
  【编辑:付豪】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