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用生态循环理念养盆景,把大自然搬进270平顶楼天台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01 10:23 来源:
【字体:
  长江网讯(见习记者王玮琦) 270平方米的顶楼天台,草木葳蕤,大大小小上千盆植物错落有致。一群园艺爱好者,坐在亭台楼阁间,喝茶谈园艺,乐享陶渊明同款悠哉。


   园艺爱好者热烈交流绿植栽培知识。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队员彭文斌 摄
  11月27日下午,在园艺爱好者代礼兵的花园里,“花园家庭园艺分享课堂”开启,上十个园艺爱好者齐聚草木间,尽享闲云野鹤般的悠闲和山石草木的怡情。


   分享会成员在千姿百态的绿植前合影。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队员彭文斌 摄
  把生态循环理念融入盆景
  代礼兵在蔡甸园艺圈是叫得上名的人物,作为蔡甸区花卉盆景奇石协会秘书长,他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赏玩盆景,一晃就玩了30年。玩起来,手笔可不小:养护盆景需要接天接地的环境,为此搬新家时,他特意选了顶层,方便给自己的盆景找个“阔绰的家”,搬家时,光请工人将盆景和各种工具搬上顶楼就花了万余元人工费。
  当年的代礼兵还是厂里的一位业务员,通过玩盆景,结交了一帮真心朋友。“植物和人一样,要有爱心,就不会出问题。”代礼兵的朋友们很少有喜欢打麻将,聚在一起交流园艺经验。
  “先开始我们都是从山上挖植物回来种养,不仅耗时、费力,还破坏环境。但后来,我们就开始自己培育,自己养护。至今也有十几年。”园艺爱好者王楚贺告诉记者,保护生态环境是循环经济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园艺爱好者自己更要自觉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王楚贺(右一)介绍修剪技巧。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队员彭文斌 摄
  各位园艺达人现场“炫技”
  “那分明是一幅活着的画。”大家面对角落里的一盆菊花罗汉松,发出阵阵惊叹。这盆近20年的罗汉松,是代礼兵的作品。
  菊花罗汉松叶小、芽丰、碧绿,四季常青、层次分明,属于较珍贵品种。2020年,代礼兵把菊花罗汉松扦插进盆,重新培养,除草、施肥、造型。


    代礼兵正在除杂草。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队员彭文斌 摄
  “把自然界的大章法变成小章法,把参天大树放进盆景。”爱好者魏世想说。魏世想是蔡甸区花卉盆景奇石协会会长,他培育出的罗汉松有型有款、错落有致,现场爱好者们纷纷现场求教,魏世想现场演示修剪“绝招”。
  “立体的画、活着的诗”
  真柏、钻石月季、枯木逢春、金豆、黑松等200余座盆景,让顶楼天台变成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活着的诗”。这些盆景,不少已达30岁。
  “我养得最久的盆景就是这棵‘枯木逢春’。”代礼兵说。只见墙边一排枯木,深褐色蜿蜒的粗根,仿佛在诉说着盆景人的诗意人生。
   钻石月季。 长江网·绿镜头摄影队队员彭文斌 摄
  “我很喜欢等它从一个苗培养成盆景的过程,成就感满满。”肖露是位年轻的园艺爱好者,从事销售行业,在他的老家蔡甸区玉贤镇和城内房子也养了不少盆景,如三角枫、对节白蜡、榆树、金豆、老鸭柿、金蛋子等。
  “养盆景就是养根、摸索、积累的过程,现在要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同时发动年轻人参加活动。”养盆景,需要耐心,可能有10年、20年、30年的漫长栽培过程,魏世想告诉记者:“养盆景第一步要培养爱好,然后学习、交流、实践,再到自己动手栽培作品,提高艺术水平。栽培盆景就和成长一样,不能速成,必要时还得在纸上勾画盆景预期造型,慢慢修剪,逐步达到纸上效果。”
  【编辑:彭建成】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