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全国首批2.5代中华鲟在武汉繁育成功,目前进入成长稳定期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03 06:1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12月2日,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汉阳试验基地内,一条条几厘米长的中华鲟“宝宝”正在欢快地游动、吃食。廖小林博士开心地说,这批中华鲟出生已有50天了,进入成长稳定期,共有6.5万尾,这也意味着本次人工繁殖取得成功。
  据了解,这是我国首次人工繁育出2.5代中华鲟,为中华鲟的保护迈出关键的一步。


  中华鲟“宝宝”正在欢快地游动。 廖小林 摄
  中华鲟是长江里的“古老动物”,其生存史比恐龙还久远,在长江繁殖后,奔流入海生长发育,接近性成熟时再洄游长江。目前,回到长江里自然繁殖的中华鲟越来越少,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等级比大熊猫还高。
  通过人工繁殖技术来繁育中华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由于中华鲟的成熟期较长,雌、雄性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分别是14岁和9岁,代际繁育的时间间隔较长。
  我国分别在1983年、2009年人工繁殖了中华鲟子一代、中华鲟子二代。
  此次出生的子2.5代中华鲟,则是子一代的“母亲”(2005年出生)和子二代的“父亲”(2009年出生)的“人工结合”。这也是国内首次使用中华鲟“子二代”个体开展中华鲟全人工繁殖。


  小中华鲟“满月照”。
  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精心组织此次中华鲟全人工繁育,集中了10多位科研人员攻关,从亲鱼培育、催产方案、“产房”环境、幼鱼开口食物等多方面创新、突破。
  今年10月8日,中华鲟雄鱼雌鱼催产成功,完成人工授精。10月12日至13日,“子2.5代”破膜而出,犹如一条条小蝌蚪。10月25日,形似小蝌蚪的小中华鲟开口“吃饭”,食物是新鲜的丰年虫。11月20日,全部鱼苗转食商品微粒饲料成功。


  工作人员正在给小中华鲟分池。 廖小林 摄
  经过2次分池养殖,目前约6.5万尾中华鲟鱼苗生长稳定,最大的已经有9厘米。
  “中华鲟子二代个体首次进入繁殖序列,意义重大。目前,子一代的年龄偏大,未来将逐渐退出繁殖序列。子二代的快速成长,并且繁殖性能没有衰减,将有效填补这个空白,还将为几年后子三代的出生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负责人廖小林博士介绍。
  “每一尾中华鲟就像自己的小孩子”,多位科研人员“泡”在基地里,与中华鲟同住同吃,日夜查看它们的生长状态,严格控制水温、光线、进食等。
  据了解,小中华鲟不久将开始进行野外环境适应性训练,以适应自然环境。预计,明年1月份,其中的5万尾小中华鲟将放流长江,为长江中华鲟补充“鱼源”。
  链接:
  子2.5代“成长记”


  制图 金莎
  子2.5代“家谱”


  制图 金莎
  (长江日报记者雷衎 见习记者陈袆 通讯员张志杰)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