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借力武汉科创优势,城市圈共建联建科技创新中心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07 06:4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未来在科技创新。如何锚定武汉城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目标定位?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科技同兴”有哪些优势?城市圈城市如何借力武汉的科创优势?城市圈城市如何借力武汉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同兴,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如何才能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高科技人才?12月6日,长江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书记、研究员,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李佐军。


  李佐军。
  武汉城市圈将区位、交通、科技、人才等优势充分发挥好,“1+8”的协作效应就能真正发挥出来。
  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李佐军:武汉城市圈是实施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性区域,是长江经济带的中坚力量,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区域,是引领湖北发展的带动性区域,是构建我国新发展格局、推进“双循环”的战略性地区。按照张培刚先生的“牛肚子理论”,中部地区是中国的牛肚子,武汉城市圈则是中部地区的牛肚子。只有武汉城市圈崛起了,中部地区才能崛起;只有中部地区崛起了,中国才能真正崛起。
  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要实现“科技同兴”有哪些优势?
  李佐军:武汉城市圈在“科技同兴”方面确实具有明显优势。一是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带动和辐射效应非常明显,武汉周边的8个城市与武汉存在明显的能级差,会自愿主动接受武汉的带动和辐射。二是武汉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突出,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这里的科技和人才只要有较好的制度和政策引导,很容易在周边8个城市形成“外溢效应”,实现“科技同兴”。三是武汉与其周边城市文化同根同源,各种交通十分便利,“科技同兴”没有多少障碍。
  长江日报:城市圈城市如何借力武汉的科创优势?
  李佐军:武汉城市圈中除武汉之外的8个城市借力武汉科创优势有多种办法:第一,将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的科研成果引入本地进行推广应用。第二,吸引武汉的高素质人才到本地创业就业。第三,与武汉共建联建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联盟、高科技园区等科技创新平台。第四,将武汉丰富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分支机构设在本地。第五,与武汉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科创交流活动。
  长江日报:武汉城市圈正在合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您感觉光谷科创大走廊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有什么不同?G60科创走廊有哪些是光谷可以借鉴的地方?
  李佐军:光谷科创大走廊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相比,有三点明显不同:一是前者是省内走廊,后者是跨省走廊。二是前者主题鲜明——“光谷”,后者主题混杂。三是前者从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逐级向外延展,层次清楚,而后者缺乏这种层次感。
  长三角建设G60科创走廊走在前面,已创造许多值得光谷科创大走廊借鉴的经验,如制定区域协同规划、建立区域联席会议机制、制定区域协作政策、实施区域产业集群布局、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开展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强区域品牌合作、交流区域发展经验等。
  长江日报:城市圈城市如何借力武汉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同兴,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
  李佐军:武汉城市圈中除武汉之外的8个城市借力武汉的优势产业、实现产业同兴,可采取如下措施:首先,从武汉的优势产业出发,延伸产业链到本地发展。其次,与武汉的产业链相配套,协作建立供应链、营销链,形成共存共赢的价值链。再次,与武汉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建成武汉大产业集群中的小产业集群。第四,与武汉的优势产业或其中的优势企业共建产业联盟,塑造共同的区域公共品牌、产业品牌、产品品牌等。
  长江日报:您对武汉城市圈在引进高科技人才、留住高科技人才方面有何建议?
  李佐军:建议一,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建议二,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或科技创新条件。建议三,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包括工资、基金、提成、补贴、股权等在内的高待遇。建议四,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较完善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福利保障。建议五,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议六,为高科技人才提供来去自由的选择空间。建议七,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较高的政治待遇。建议八,为高科技人才提供其所需要的科研辅助人员。建议九,为高科技人才提供荣誉和精神激励。
  (长江日报记者蔡早勤 高喜明 陈洁)
  【编辑:朱晨颖】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