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食品安全零容忍,不应当搞“约谈”式监管 | 长江评论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14 23:2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于泽
  近日,星巴克无锡两家门店被曝过期食材继续使用、篡改保质期、偷偷上架所谓“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等问题,无锡监管部门正在对此进行调查,并对星巴克(中国)华东北区进行“行政约谈”,要求其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全面自查、落实整改。
  这件事引发广泛社会关注,其美股13日下跌1%。央视报道了,央视网还刊发了评论,原因是星巴克中国声称对两个门店的食品安全问题表示“震惊”,明显是一种装腔作势。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消费者对星巴克的投诉量多达到1253条,却没有一条给出处理结果。现在事情闹大了,星巴克中国却一副惊诧莫名的样子。
  在星巴克装腔作势的背后,显然是监管的软弱无力。星巴克在华门店多达5130多家,其覆盖消费者量大,故其食品安全问题影响颇巨。1253条投诉近于不了了之,各地媒体都有对其食品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无锡监管部门对涉事门店进行现场检查、调查是必须的,但“约谈”恐怕不是一种好的执法方式。
  “约谈”作为行政执法形式,被誉为“刚中带柔”。《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食监部门在食品生产经营者履责不到位的情况下对其负责人进行“责任约谈”,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应规定是“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针对问题,无锡一方面进行调查,一方面实施“约谈”,也是“刚柔并济”。
  表面看,“约谈”可以与处罚并行不悖,但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约谈”并不是一种好的针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执法方式。食品安全关乎企业经营风险,任何企业都理当有一套内部管理架构,特别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风险管理是其内部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由政府进行规劝显得多余。约谈在中文语境中是“循循善诱”,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不确定性、软弱可欺,很有可能消解法律的严肃性。
  对于舌尖上的安全,我国明确了“零容忍”原则。既然被曝食品安全问题,该处罚就要坚决处罚。就市场监管而言,不是处罚了就完事了,多角度、多层次监管措施要跟上,比如责令整改是必要措施之一,但还可以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向消费者发出食品安全警示。星巴克在食品安全上是“累犯”,撇下“食品安全警示”措施不用,要求其“全面自查”,不免给人轻拿轻放的印象。
  市场监管始终有一个成本和效率的问题,“约谈”可以显示“柔软”,效果却大大地成问题。不妨看看星巴克的祖国是如何管它的:2017年5月,星巴克咖啡烫伤一顾客,美佛州杜瓦尔县法院判其赔偿10万美元;2018年星巴克被加州法院判令在其所售咖啡上贴上致癌提醒。这家公司在中国利润率超过32%,在全球一骑绝尘,它自称一直对门店进行第三方突击检查和飞行检查,对照黑猫上1253条投诉,明显是自吹自擂。食品安全“零容忍”,对星巴克们就不能讲“柔软”。
  【编辑:丁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