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敢打必胜,始终站在一线啃硬骨头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27 06:0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勇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通过不断斗争,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
  五年来,正是始终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我们才能在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取得武汉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不断积累防治污染攻坚战的战果,让我们的环境天更蓝,水更清,草更绿。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我们不断淬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涵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意志,练就“踏平坎坷成大道”的斗争本领,向着新的伟大征程奋勇前行。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把最危重的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


  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董芳。 长江日报记者胡冬冬 摄
  对武汉市第三医院首义院区重症医学科主任董芳来说,2020年2月25日是个永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她在火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暗下决心:要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同困难作斗争,为救治生命奉献光与热。
  当时她所在的首义院区是发热定点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在ICU病房,董芳坚守了60个日夜。为抢救重症患者,董芳“脸贴脸”做气管插管;危急时刻,她总是熟练地给患者做深静脉穿刺置管、心肺复苏和血液净化;晚上刚下班回到家,接到抢救电话,背着包就转身赶回医院主持抢救……
  几乎每天,她的事情都排得满满当当。在董芳眼里,ICU病房就是“生命的战场”。
  有次一位体弱的高龄新冠肺炎患者无法上到10楼病区,她冒着被感染风险,将患者抱上轮椅,一手搂着,一手推轮椅,护送到10楼,将患者安全转运到病房治疗。
  她带领的重症医学团队接诊100多名重症、危重症患者,出院及治疗好转转至普通病房的患者70余人。
  董芳就是个战士,在冲锋陷阵的同时,时刻把同事的健康和安危放在首位。她对其他病区的医生说:“你们把最危重的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遇到气管插管及抢救,她总是对年轻同事说:“我经验更丰富,让我来。”
  临床一线工作18年,扎根重症医学科14年,董芳习惯了高强度、高压力、高负荷。“今后每天,我们仍需战斗。”
  让老百姓满意就要勇于跟困难作斗争


  2021年12月24日,银海雅苑社区书记黄恒(中)。记者 胡冬冬 摄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必须具备斗争精神。要勇于斗争,绝不惧难退缩。”回顾抗击疫情的武汉保卫战,洪山区珞南街银海雅苑社区党总支书记黄恒感慨良多。
  去年2月,在武汉疫情最紧要的关头,那时还是珞南街党建办普通工作人员的黄恒,主动赶赴社区最前线,为社区9000余名居民的物资保供工作出力。
  “两部手机,一部座机,电话不停。现场工作,细碎而重要。”黄恒今天回忆,仍感到惊心动魄:有的居民家里冰箱空了,面临断粮;有的居民长期慢性病,不能断药;有的居民发烧,急需送医……黄恒说,在社区一线,在去年那三个月里,自己和同事每天要接触很多具体纷繁的事务,“要跟各个方面打交道”,这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
  因为高强度工作,黄恒旧疾复发,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痛得无法站立,医生说他心脏供血不足,需要静养,但疫情防控和居民需求等不得。为缓解腰疼,黄恒不顾地板冰凉,躺在地上,坚持办公。
  今年担任银海雅苑社区党总支书记后,黄恒的工作更繁重了。社区出口的人车混行道狭窄,常年被居民投诉,他带领同事,拓宽了出口,居民步行再也不用和车辆抢行。
  黄恒表示,社区工作者跟困难作斗争,更多体现在“斗争艺术”上,“一定要善于斗争,把困难化于无形,让老百姓满意”。
  到农村工作,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武汉市蔡甸区群力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向阳(左)。 长江日报记者彭年 摄
  12月23日,武汉大风降温。一早上,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群力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向阳,踏着田埂走向鱼塘。“今天集中采购的6万元货物要运出去,我和队员们过来看看能否帮上忙。”
  3年前,在市人大农村委员会工作的周向阳就申请驻村帮扶工作。“有人和我说,去农村工作很艰苦。可我是农村出身,党龄30多年,我是农民的儿子,就想发挥党员红色头雁的作用去一线服务三农。我一口气申请了3年,领导被我的决心打动了。”
  周向阳不仅是群力村驻村第一书记,还是侏儒山街道片区第一书记。侏儒山街有22个脱贫村,他一个个去跑。“乡村振兴就靠产业振兴。有的村还是没有过硬产业,造血能力不足,还需要调研后重新规划,规划好后再去找项目资金。”
  周向阳到群力村时,“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已经到位,建设正在进行中。房屋立面整治,房前屋后绿化,污水管网改造,旱厕改造,每项工作繁琐而细致。52岁的他学着看图纸,拿着图纸和村民沟通。“我到农村工作,就是来啃硬骨头的,不懂就学就问。我带头,党员就更有干劲。”
  周向阳联络了大集团采购村合作社6万余元农产品,大早上带着党员和驻村干部帮合作社装货上货。他又联络了网络平台,让产品上线销售。“农产品卖得好,农民才能真正得到实惠。下一步我还要想更多的办法拓宽销路,当好他们的销售员。”
  一天的工作完成后,周向阳并没有赶回市区的家过周末,而选择在村里加班。“我们这里‘鱼菜共生’的产业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我想盯一下。”
  扛起长江生态修复的时代使命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栋(中)。 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25日一早,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徐栋来到办公室和同事一道,筹备在武汉举行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人工湿地研讨会。“这个会,要探讨人与自然究竟如何和谐共生。”
  徐栋说,人工湿地在长江大保护中承担重要的水生态修复角色,这首先需要我们了解掌握最基础的数据。长江沿岸有多少排口,武汉湖泊如何重建水生态系统,机器人如何潜入水中给湖泊“拍CT看病”……这些都是徐栋日常要做的工作。
  3年前,生态环境部启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武汉成立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徐栋组织协调相关8家科研院所、200多人技术团队,联合研究长江生态大保护,为长江生态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徐栋说,如何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如何抓保护促发展,全面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这些都要从流域生态系统中去考量。
  去年徐栋带领团队参与府河生物多样性调查。“当时遭遇洪水,我们蹚着水,搭着帐篷,在杂草丛生中行走百余里,来回观察记录。”徐栋说,通过调查,初步摸清了府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家底,填补了我市多项生物多样性数据空白。目前,在他带领下,涨渡湖、东湖都在进行水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调查。
  徐栋常年保持着观察城市物候现象、观察城市湖泊、河流生态环境变化的习惯。“路过东湖看到鹭鸟翱翔,鱼虾在水下森林游来游去,惹得很多市民驻足拍照——那种时刻,就是我们生态环境工作者最开心的时刻。”
  试错千次万次,也要把技术攻下来


  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教授刘继延。 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无论千次、万次,我们的目的就是坚持实验,直到解决难题。”党员刘继延是江汉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教授,同时是该校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由他牵头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光电化学材料的科研攻关。
  近5年来,他所在的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取得重要科研成果,牵头研发出的柔性显示材料打破了国外垄断,相关成果在武汉成功转化并走向市场。
  这种材料可用于制造可折叠显示屏,应用场景丰富,包括可折叠电视、可折叠手机屏幕等。
  “研发过程曾困难重重。”刘继延介绍,曾面临缺资金,缺科研力量,多次实验结果不理想的研究困境,但是团队没有畏难。“搞科研并没有巧劲可用,就是一次又一次试错,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柔性显示用材料的热膨胀系数要求非常严格,一般来讲,一公里长的膜,热膨胀收缩率要求能达到20到30毫米,但在团队持续攻关下,柔性基板用PI材料膨胀率最低可以达到5毫米。
  刘继延团队用了9年时间,“万丈高楼平地起”。团队与武汉天马微电子、华烁科技协同攻关,解决了柔性基板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32项,核心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北鼎龙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1000吨的聚酰亚胺浆料工业化生产线,在天马、华星光电等主流显示面板企业形成批量应用。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就是要百折不挠,勇挑重担。”刘继延这样表示。
  (长江日报记者王春岚 汪峥 潘璐 陈永权 谭芳 通讯员江泓颖 陈舒 李涛 张庆芳 林建武 张璐 于海涛 易俊 本组稿件统筹:刘功虎)
  【编辑:邓腊秀】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