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洪山江滩八铺街堤江滩开园后,三环线内江滩将贯通

新闻中心 > 武汉

2021-12-27 07: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洪山江滩。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12月17日上午,长江武汉段武金堤外的洪山江滩,施工人员正在播撒草籽,安装游乐设施。
  在建的江滩公园里,绿道蜿蜒,不远处的白沙洲上,白鹭飞舞。
  “这里的江滩太浪漫了!”家住长江鑫都小区的孙佳琦,带着3岁的女儿在公园内的落英花园主题广场玩耍。
  孙佳琦说,这里以前是荒地,附近一些农户在里面开荒种菜,还有采砂的码头和堆砂场,杂草丛生,“住在江边却看不到长江”。
  去年12月份,伴随着机器轰鸣声,这里变得热闹起来,修路、固堤、植绿、建湿地……昔日尘土飞扬的武金堤开始一天一个样子,一块块农田变成生态湿地,采砂场也搬迁了。
  面对长江,向左可看白沙洲大桥,向右能见杨泗港大桥。洪山江滩将成为白沙洲地区最大的生态公园。
  一有时间,孙佳琦就会来这里“遛娃”,“现在江滩虽然还没正式开园,但是1公里长的示范段还是很有玩头”。
  洪山江滩项目部工程部长姚京介绍,洪山江滩西起白沙洲大桥,东至杨泗港大桥,全长3.12公里,总面积约76万平方米。截至目前总体工程已完成超95%,预计年底前全部完工,验收之后将正式开园迎客。
  洪山江滩是三环线内最后一个在建的长江江滩,也是武汉中心城区江滩建设的“收官之作”。
  建成后,洪山江滩将形成流水台地、江船逐流、落英花园3个主题广场,设立滑板公园、琉璃花溪、湿地花园、芦湾童梦等多个特色场地,整体打造具有城市标志性特色的滨江生态景观。
  武汉市水务堤防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建设管理科科长杨斌说,去年12月开工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170公里的长江生态廊道,将形成两江水、百里廊、二十景、多节点的空间结构,开启了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新篇章。
  截至目前,该工程14个重点示范项目中,八铺街堤防洪及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汉阳碧道连通及景观工程、江北碧道工程以及江滩闸口改造及景观提升工程,都已完成主体工程的建设。
  目前,与洪山江滩相连的3.8公里武昌八铺街堤江滩已经完工,验收完成也即将开园。
  从汉口江滩到武昌江滩,从青山江滩到汉阳江滩,从硚口江滩到洪山江滩……
  武汉江滩一寸一寸生长,两江四岸一天一天变化。
  “长江边的景观每天不一样!”户外爱好者孙力军说,这两个江滩开园后,意味着三环线内江滩全线贯通了,“我可以沿着两江四岸的绿道,跑遍武汉三镇”。
  孙力军说,每次奔跑在风格各异的各段江滩,能让人领略到“人水相依”的美好。
  成就
  350余座“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


  百余公里东湖绿道从最初的一条蜿蜒曲线逐渐编织成网,深入湖边,走向山林,成为市民都市休闲新方式。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
  5年来,武汉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人们从生态环境的提升中收获着满满的幸福,感受着“武汉每天不一样”的变化。
  这5年,武汉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向落后产能、污染企业“亮剑”,对非法码头、非法采砂“动刀”,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82家,取缔拆除长江岸线非法码头159座、趸船273艘、堆砂场364个,两江四岸秀出最美岸线。
  这5年,武汉在全国首创市域内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成功应对长江第三大流域性洪水。
  这5年,武汉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重污染天气和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4.4%,为近8年来最好;62个湖泊水质转好,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大东湖、汉阳六湖水网基本连通。
  这5年,武汉新建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82.5万吨/日,污水处理总规模达452.5万吨/日;污泥处理处置能力达到1700吨/日,中心城区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这5年,武汉出台全国首个生态空间管控地方性法规;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中碳登)在汉启动,武汉成为全国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至12月15日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破1亿吨。


  这5年,武汉山水林田湖草修复取得新进展,全市划定641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新改建公园80个、建成“口袋公园”350余座、绿道907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4平方米。累计造林绿化15万亩,新增绿地4000公顷,三环线生态带“一带33珠”公园群基本建成,绿色生态廊道成环成网,两江四岸、东湖绿心成为武汉靓丽新名片。
  感言
  “生态回归招回‘鸟中大熊猫’”


  现在虽然已是冬季,但汉口江滩依然绿树成荫。 长江日报记者李永刚 摄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2月17日,看着眼前一幅幅武汉的河湖美景,柯志强发出感叹。
  这一天,武汉“水手拍”摄影比赛结果出炉。
  柯志强是武汉环保社会组织“绿色江城”创始人,从事环保公益10余年。为了引导市民保护江河湖泊,他和环保部门共同发起了武汉“水手拍”摄影活动,征集180余幅作品,历时近3个月,近万人参与。
  柯志强说,这5年,武汉对生态修复和治理投入很大,成效明显,让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强。比如,武汉大东湖深隧建成启用,半个武昌城的生活污水通过30米深的管网奔向北湖污水处理厂,全收集全处理,达标排放入江。比如,东湖绿道从一期20多公里到目前三期100多公里,串起了“东湖绿心”,东湖的水质也达近40年最好。
  作为东湖民间湖长,柯志强说,5年前,他带领志愿者在东湖绿道白马驿站、桃花岛一带巡湖时,这里还都是建材堆场,杂草丛生,现在则变成生态湿地、游客打卡点。
  10月21日下午4时许,长江新洲段护渔员在长江干流新洲陈路村江段发现三四只江豚。这是去年8月以来,武汉市民第8次在长江武汉段看到“水中大熊猫”。
  淡出武汉人视野数十年的江豚频现,令人兴奋。
  “回来”的不仅仅是“水中大熊猫”,“鸟中大熊猫”黑鹳连续8年在天兴洲的出现,在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看来,“是生态回归招回‘鸟中大熊猫’”。
  12月8日,放下手中的单筒望远镜,武汉市观鸟协会会员明亮告诉长江日报记者,黑鹳已连续8年来这里越冬,“今年已经发现30只,数量超过往年”。
  黑鹳属国家一级保护濒危鸟类,全世界仅存2000多只。天兴洲是长江武汉段最大江心洲,亦成为“鸟类的天堂”。据武汉市观鸟协会的长期跟踪记录,在天兴洲出现的野生鸟类有219种,占武汉市分布鸟类的52.26%,包括黑鹳、小天鹅、赤麻鸭、苍鹭等国家二级以上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7种。
  (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 通讯员吴晓 黄金波)
  【编辑:付豪】
  点击下图查看专题↓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