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和陈潭秋创办武汉中学培育革命人才,一批毕业生参加“南昌起义”“黄麻起义”

2021-06-25 06:54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讯董必武、陈潭秋是中国早期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两人是湖北同乡,因相同的理想信念成为至交好友,在党的筹备、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两人自始至终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
  上世纪20年代开始,董必武和陈潭秋一起在汉从事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一同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为湖北地区党的创建、发展,为革命人才的培养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信仰初心和崇高风范永远值得后辈学习、传承。
  上海相识,志同道合
  1919年夏,陈潭秋作为武汉学联代表,赴上海出席全国学联成立大会。
  在上海,陈潭秋结识了董必武。虽然两人年纪相差10岁,但首次见面便一见如故,无话不谈。他们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畅叙各自对改造中国现状的思考,董必武还介绍了大量的进步书刊给陈潭秋阅读。
  两人对十月革命的向往和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是一致的,在分析了“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中国政治形势,他们一致认为“中国还是要革命,要打倒列强,要除军阀,要建立民主制度”,更要唤醒民众。而要唤醒民众,就必须在工农和学生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工作,启发工农群众的革命意识,让工农自觉起来为争取自身的解放而奋斗。他们商定,回武汉后大家要“办报纸、办学校”,鼓吹革命、教育青年。
  1919年8月,董必武、陈潭秋等人回到武汉,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进行革命活动。
  筹办私立武汉中学
  1920年3月,经过董必武、陈潭秋及几位热心教育的友人几个月的积极筹备,私立武汉中学在武昌一所简陋的小院内诞生,并正式迎来第一批新生。
  董必武主动提出教国文课,他对语文课本进行全新改造,进行白话文教学,通过语文课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陈潭秋除了讲授两个班的英语,还兼任乙班班主任。两人引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十分注意学生的思想进步和道德品质培养。
  在办学之初,董必武就积极主张要设法多招收一些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特别是吸收一些农村的青少年入校学习。为实现这一目标,董事会办学章程规定:报考武汉中学的报考费比武昌的同类学校低六分之一;学费低三分之一。此外为了减少学校开支,教员的薪金比武昌的同类学校低二分之一,职员只领取伙食费。董必武、陈潭秋都主动不支薪。
  私立武汉中学也成了武汉创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摇篮之一。“黄麻起义”总指挥部的领导人中,有五位毕业于武汉中学。后来的“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革命武装斗争中,都有武汉中学毕业生参加。
  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实践中,特别注重深入到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以了解民众的疾苦,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就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深深地感到:必须把革命青年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有目标、有纲领的领导核心,才能够有效推进革命运动有序进行和发展。两人商议后,决定共同发起组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成立的。1920年秋,陈独秀委派刘伯垂来汉协助筹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刘伯垂到汉后,分别与董必武、陈潭秋、张国恩等秘密联系,他们根据陈独秀的提议,吸收了包惠僧、郑凯卿、赵子健三人加入建党小组,这就是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前夕的7名成员。
  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继续发展党、团组织,董必武和陈潭秋先后建立武昌社会主义青年团和汉口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先进青年的组织、党组织的预备学校。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还深入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推动工人运动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并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创办《武汉星期评论》,作为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公开活动阵地,董必武和陈潭秋曾为该刊写了不少短评。
  领导湖北女师学潮,播撒革命火种
  1921年7月,董必武、陈潭秋作为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前往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闭幕后,董必武和陈潭秋回到武汉,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决议,进一步发展党的组织。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把争取妇女的彻底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项主要内容。1921年,陈潭秋、董必武等人先后来到湖北女子师范任教,大力革新教学。利用教书的机会,他们努力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启发学生们的觉悟,提倡写白话文,并吸纳积极分子组织创办“妇女读书会”。
  在新思想的指引下,青年女学生逐渐接受和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并开始在实践中自觉地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2年春,湖北女师学生为反对校方开除进步教师刘子通而举行罢课,这场学潮持续了半年之久,在董必武和陈潭秋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取得胜利,一时轰动了整个武汉。
  (长江日报记者钟磬如 中共武汉市委党史研究室对本稿提供指导)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