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适时回答不同时代提出的课题,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求知

2021-06-26 06:26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一个伟大而特殊的年份,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系统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深刻认识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形态,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于党继续谱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中国共产党不能从马列著作中找到解决中国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现成答案,也不能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照搬外国经验来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没有形成深刻、完整的认识。他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言说,更多是强调理论的普遍指导意义。正因如此,我们党对中国革命相关问题的处理不够成熟,犯过“左”倾或“右”倾错误。因此,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摆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一命题的提出,表明我们党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来决定政策和策略。经过延安整风,党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为确保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发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号召。在这一主张的指导下,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尽管出现了曲折,但总体上仍取得了巨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明确提出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一个国家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正是在“相结合”的过程中,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辉煌提供了基本遵循。
  因此,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对待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的科学态度。这一科学态度要求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坚定不移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遵循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应产生两方面的成果表现形态,即实践探索成果和理论探索成果。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表现形态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探索后逐渐明确起来的。
  延安时期,毛泽东最初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时,强调的是其实践逻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形态并没有作出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上的明确区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日益清晰而明确。在实践探索成果方面,党的十三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概括为找到了“两条道路”,即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探索成果方面,党的十五大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重大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并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作出完整概括,这就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表现形态继续得到丰富。党的十八大将党的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加以阐述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取出来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号召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便由道路和理论两个层面扩展为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个层面。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推动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由道路、理论、制度三个层面扩展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个层面。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因而上述四个层面的内涵构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的四个层面。
  可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包含着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化”,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和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化。它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前后相继、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其相互交替实现了既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目标。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表现形态的认识遵循了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这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这里的“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是以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为基础的,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紧扣不同时期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理论魅力和巨大的实践伟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中国革命运动的特殊规律,认清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基本性质和发展前途等问题,为中国人民夺取反帝反封建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论断并强调,“现在,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如果单有《实践论》《矛盾论》,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国情进行了再认识,作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制定了党在这一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正是因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能够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洞悉和科学研判,与时俱进地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立足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党中央不仅要求党员干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而且强调要聆听时代声音,“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我们才能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才能不负新时代。
  总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我们只有适时回答不同时代提出的课题,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时代性内容,才能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吴文珑 作者系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贺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