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记者追忆“七一勋章”获得者、牵动中朝两国记忆的战斗英雄柴云振

2021-06-29 11:04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手记:无法忘怀老英雄的朴实
  得知“战斗英雄”柴云振获颁“七一勋章”,不禁想起了2010年9月到四川岳池县寻访老英雄的情景:那天,老人在靠窗的一把藤椅上,清瘦精干,脸色红润。他微笑的样子,让人难以将其与牵动中朝两国记忆的英雄联想在一起。
  我们到达岳池县后,同车的陈姓小伙子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来到石桥街一栋普通居民楼下,一名妇女说:柴老住在401。在岳池县城的两天,说起老英雄柴云振,男女老少大多数都知道。


  2010年9月,柴云振在四川家中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长江日报记者张宁 摄
  到401敲门,开门的是柴云振的老伴刘传群。因事先通过电话,柴云振欠起身子微笑着说:“你们是武汉长江日报记者吧,实在不好意思,腿受伤了不能亲自去车站接你们。”刘传群解释道,当年3月,柴老骑三轮车上街,车翻了,股骨摔骨折了。
  在整个采访中,老英雄对朝鲜战场上的事记得十分清楚。说到牺牲的战友时,他情不自禁流下热泪。
  尽管采访时他的腿伤未好,当听说我们准备去他的家乡采访后,他很兴奋地说:“我与你们一起去。”说完,生怕记者因为他的腿伤而不同意,便扶着拐杖站起来说:“没事,当年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朴达峰,子弹打光了,我们与美国兵肉搏,好多战友腿被打断了,有的被炸得只剩半条腿,还不是一样拼,我脑壳被美国佬用石头砸破了二十几处,手指被咬掉一截,我还是过来了……”
  老英雄看记者还在犹豫,便着急地说:“你们采访时间也很宝贵,我们可以边走边聊,这样也可以节省采访时间。”因拗不过他,我们只好同意。下楼时为了证明他能行,他硬是不让任何人扶。
  老英雄的老家在大佛乡,离县城30公里。当他出现在家乡时,家乡人都很热情地围在他周围向他问好。柴云振回乡后,当年10月就被选为乡长,他天天和农民一样起早摸黑,农闲时修水库、水渠。当年的会计李生云说,1984年以前,我们只知道他当过兵,但不知道他是个战斗英雄,他从来没对我们讲过他在战场上的事。
  采访中,老乡告诉记者,柴老英雄为家乡做的好事,不是一两天能说完的。在返回县城时,柴云振特意要记者陪他一起下去看看岳池县城外的一座“响水水库”(后改名为翠湖风景区)。在水库边,他说,1959年带着村民来这里修水库,干了一年多。当时晚上睡在山上的营地,天不亮就起来挖土,每人一天要挖2方土,自己是干部,要做一些组织工作,但还是像村民一样,每天完成2方土。
  采访临近结束,老英雄说的一句话令我至今无法忘记:“我就是一名农民,与同龄人比,就是多了一段入朝作战的时光,而且还能活着回到祖国。”
  (长江日报记者董晓勋)
  附原文>>
  本报记者四川探访“活着的烈士”柴云振:牵动中朝两国记忆的英雄
  (原载《长江日报》2010年9月13日)
  长江日报记者董晓勋
  柴云振,1925年出生,四川省岳池县大佛乡人。1948年入伍,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四团八连七班班长,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朴达峰战斗中英勇顽强,荣获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荣立特等功,但因受伤转院治疗与部队失去联系。志愿军总部发给柴云振的英雄勋章无人领取,朝鲜军事博物馆的展厅里挂起了英雄柴云振的“烈士遗像”。
  1980年,因为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一个询问,邓小平直接下令寻找,这位隐功埋名在家乡过着普通人生活的战斗英雄,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
  柴云振预定于今日来到驻鄂空降兵某部,应邀参加中国空降兵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日前,为追访英雄的传奇经历———


  2010年9月13日长江日报刊发《柴云振:牵动中朝两国记忆的英雄》重磅报道。
  7日下午,记者来到柴云振居住地——四川省岳池县县城的一座普通居民楼。
  走进柴云振的家,他手拿香烟坐在靠窗的一把藤椅上。85岁的他清瘦精干,脸色红润,看上去只有70来岁。
  78岁的老伴刘传群指着一旁的两根拐杖说:“要不是摔伤了,他从早到晚都在街上找事干,看到不顺眼的事就要管。”
  柴云振今年3月骑三轮车上街,车翻了,股骨摔成骨折。“现在每天只能在家看报纸、看电视……”老人说时,脸上流露出几分无奈。
  听说记者想到他老家去看看,他马上兴奋起来:“我与你们一起去。”
  见记者不置可否,他扶着拐杖站起来说:“没事,当年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朴达峰,子弹打光了,我们与美国兵肉搏,好多战友腿被打断了,有的被炸得只剩半条腿,还不是一样拼,我脑壳被美国佬用石头砸破了二十几处,手指被咬掉一截,我还是过来了……”
  一人歼敌百余名 最后一搏食指被咬断
  1951年5月,柴云振所在部队奉命构筑工事,以掩护大部队北撤。而敌人集中飞机、大炮、坦克狂轰志愿军阵地,地面部队也趁机袭来,造成很大伤亡。
  柴云振说,他当时紧急从师警卫连补入八连,任七班班长,带领全班反击敌人。当他和3名战士摸上山头,发现敌人营指挥所乱作一团。他见此情况,“啪”地一枪,首先把敌指挥官击毙,接着又是一梭子子弹。敌人一时摸不清情况,便纷纷往山下逃去。
  柴云振大声命令战士们:“使劲打,不要可惜子弹!”他自己匍匐前进到离敌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用冲锋枪猛扫。这一次,柴云振一个人歼敌100多人。
  “枪打坏了,我捡起敌人的枪继续射击。混战中,我的3个战士都受伤了。4个美国兵见我一个人还好好的,就端着枪向我猛扑过来,我端枪就扫,打倒了3个……”
  几十年后,柴云振还记得:剩下的一个美国兵冲到了我面前,“他是个黑人,那时我的子弹打完了,就冲上去抱住他。扭打中,那个美国兵捡了块石头朝我头上砸,我咬紧牙关,双手使出吃奶的劲,死死地挖他的眼睛,美国兵疼得丢了石头,但他把我的手咬住了……”
  柴云振向记者伸出右手,缺掉一寸左右的食指无言地述说着那场肉搏的惨烈。
  获英雄称号时 他在家乡浑然不知
  柴云振的老家大佛乡,离县城30公里。
  拗不过老人,我们在县城租了一辆车一起前往。车上,老人继续述说他的经历。
  “当时我不晓得手指被他咬断了,战场上你死我活,只记得我也拣了块石头朝他猛砸……”
  他后来是怎么被战友发现的,柴云振至今也不清楚。他只知道,1951年从朝鲜战场下来后,他因为伤重,被转送到包头的绥远军区医院。治疗了一年多,与原部队联系不上了,1952年4月他就在医院办了手续,复员回家。“那时候,上级发给我80元补助费,还有可以在老家领1000斤大米的票据,那在当时,是一大笔钱咧……”
  柴云振告诉记者,其实,直到1984年,他并不知道志愿军总部在1952年给他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记特等功的事。而这两项荣誉的奖章、证书,也是部队找到他后才补发给他的。
  老伴刘传群告诉记者,柴云振喜欢看电视,“但每次看到战斗片,他都会流眼泪”。
  柴云振说,没有上战场的人,怎么体会得到战争的残酷?
  车到大佛乡一村,村里人听说柴老回来了,都过来向他问好。当年的会计李生云说:柴云振回乡后,当年10月就被选为乡长,他天天和农民一样起早摸黑,农闲时修水库、水渠。
  来到一个水库边,李生云说:“我们村的稻田几十年没有为水发过愁,就靠他当年带我们修的这个。”李生云还说,1961年,柴云振当公社党委副书记时,他自己家常常揭不开锅,还把省下的粮食送给孤寡老人,而他的二儿子就是那年饿死的。后来搞改革开放,当大队长的柴云振走村串户帮助农民发展多种经营,2年下来有47户成了专业户,全大队人均收入翻了两番。
  李生云说:“1984年以前,我们只知道他当过兵,但不知道他是个战斗英雄,他从来没对我们讲过他在战场上的事。”
  金日成曾想起他 只因他比黄继光更早出名
  1984年以前,柴云振在家乡一直叫“柴云政”。身居大佛乡的一隅,他不知道,自己的下落牵动了中朝两国最高首长的心。
  1980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30周年纪念活动,其间向邓小平打听原志愿军十五军的战斗英雄柴云振。
  原来,在朝鲜,因为曾一人歼敌100多名,柴云振是志愿军中最早出名的英雄之一。据说,黄继光奋勇堵枪眼时,是喊着柴云振的名字冲上去的。在朝鲜,柴云振与黄继光、邱少云的事迹编成了书,还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邓小平随后作出指示:“尽快派人寻找柴云振。只要柴云振在这个世界上,哪怕是大海里捞针,我们也要把他捞起来!”
  目前在岳池县邮政局工作的柴兵荣回忆,1984年,他高中毕业后在乡农机站开拖拉机。一天,他无意中在《四川日报》上看到一则寻人启事: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柴云振,原是我部三营八连七班班长,有一手食指断了一截,在朝鲜朴达峰阻击战斗中身负重伤,与部队失去联系……启事单位是驻湖北省孝感市的三九一五五部队。
  柴兵荣回家告诉父亲:“你的老部队在找你。”柴云振看了启事说:“我叫柴云政,这个人叫柴云振……”柴兵荣说:“你不是在这次战斗中受伤、与部队失去联系的吗?还有你的手指……”
  无论柴兵荣怎么说,柴云振就是不愿去接那个茬。找亲戚劝说,柴云振还是不答应,儿子急了,说:“我明天去孝感给部队提供情况。”柴云振最后只好同意与儿子一起前往。
  为凑路费,他们卖了一头猪,“正好100元钱”。父子俩花40多元钱买了两张站票,在火车上站了两天两夜,来到了孝感。
  几经波折确认“真身” 他从朝鲜带回自己“遗像”
  1984年9月23日,柴云振和儿子来到部队驻地。
  负责接待的干部一握手,就盯着他的断指看。柴云振说:“和美国兵肉搏时被咬掉的。”
  “还有别处受伤吗?”柴云振扒开头发说:“这里有敌人用石头砸的……”
  柴云振并不知道,部队一直在找他,先后到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寻找,一些当年的战友,提供了大量有关他的履历和伤情。
  然而,就在一切都似乎那么吻合的时候,他却说:“我叫柴云政,不叫柴云振。”还把复员证、残废证掏了出来证明。
  怎么回事呢,找了30多年,难道英雄另有其人?部队安排他们父子住进招待所,很快又找来了原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战士孙洪发、警卫连文书董贵臣。
  当年10月3日,三人一见面就相拥而泣。董贵臣解开了柴云振改名的谜底:柴云振在警卫连时叫“柴云正”,后来文化教员为给他的名字赋予一定政治意义,就叫董贵臣在花名册上将他的名字记为“柴云政”。而在当时将他由警卫连补入八连时,又按董贵臣的山东口音记成了“柴云振”。
  1985年10月,应金日成邀请,柴云振作为中国抗美援朝英雄代表团成员重新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其间,金日成两次接见他,并授予他“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他还在授勋仪式上说:“柴云振不是烈士,是活着的英雄。”
  而柴云振在朝鲜的军事博物馆参观时,还亲眼看到了自己的“遗像”与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并排摆放。征得朝方同意,他亲手把那张“遗像”揭下来带回了家。
  与记者交谈中,柴云振吩咐老伴:“去把我那个……像拿来看看……”颇有几分孩子气的老人,有意要回避“遗像”两个字。
  英雄本色是农民 低调朴实乡民景仰
  柴云振重新出名,似乎纯属偶然。出名后的他,依然保持着低调、朴实的生活态度。然而,在岳池县,他的知名度高到往往令自己也感意外。
  7日上午,记者在成都至岳池的长途客车上,与同事谈起他时,听到“柴云振”,身边一青年男子便问:“你们去找那个在朝鲜战场上被敌人咬掉半截手指的柴云振?”
  “在我们岳池县,他是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县文化展览馆里专门设有他的事迹橱窗。”另几个乘客接过话茬说。
  下午到达岳池县城,同车的陈姓小伙子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来到石桥街一栋楼下,一名妇女说:“柴老住在401。”在岳池县城的两天,说起老英雄柴云振,男女老少大多数都知道。
  1984年10月以来,柴云振一直享受离休副县级干部的待遇,并先后被增补为县、市、省政协委员,后来又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但他闲不住,经常到工厂、学校、机关、部队搞调研,作革命传统报告。老伴说:“他平时看到哪里路坏了,当场就给部门打电话;有人扯皮干仗,他一出面双方就散了……”
  岳池县城外有一座“响水水库”,如今改名为翠湖风景区,是当地的旅游景点。从大佛乡返回时,柴云振特意要记者陪他一起下去看看。
  在水库边,他说:“1959年,我带着村民来这里修水库,干了一年多。当时晚上睡在山上的营地,天不亮就起来挖土,每人一天要挖2方土,我是干部,要做一些组织工作,但我还是像村民一样,每天完成2方土……”
  对于现在的生活,柴云振十分满意:“我本来就是农民,与牺牲战友相比,我是最幸运的人。”
  【编辑:邓腊秀 朱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