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旧址修缮后正式对外开放,施洋狱中日记等多件文物与武汉相关

2021-07-31 00:49 来源: 长江日报-长江网
调整字体


  北大红楼“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主题展览6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长江日报北京讯北京大学红楼旧址经过整体修缮后,6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同时对外开放。长江日报记者现场探访,看到施洋烈士狱中日记、向警予生前用过的名片等多件文物史料与武汉相关。
  该主题展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共同策划打造,展出图片958张、文物1357件、40件油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其中特别珍贵的文物70多件,包括李大钊1919年9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原件。
  展览一大亮点是布置了六处复原旧址: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将百年的场景再现,让观众仿佛回到“觉醒年代”,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北京革命活动的光辉历史。


  位于红楼一层的北大学生社团“新潮社”旧址,还原了“五四”前夜的场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高文举 摄
  开放首日举行升旗仪式,开展第一周预约爆满
  据介绍,开放首日,1000人次的预约量就已全部约满。当天早晨,现场举行了庄重的升旗仪式;来自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北京市装饰协会、清华大学、北师大等单位的人员成为开放后首批观众。


  现场用多种形式展示红楼的历史风云。长江日报驻京记者 柯立 摄
  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博士生王大伟说:“这次参观让我增长了很多关于党的知识,深入了解到建党建国的艰辛,今后应该更加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国家。”
  来自山西的研究生李珍珍在现场认真地寻找与自己家乡有关的元素,当她看到有关太原早期党团组织的介绍时,兴奋地合影留念,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最近正在看建党题材的电视剧,通过参观这个展览,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和情节相对照,感觉很受教育。”
  六十五中团委书记陈晨说,此次学校组织了50名党员干部和优秀团员进行了参观,“红楼修缮之前,学校就曾带领学生进行过参观。这次作为首批观众再次到访,重新布展之后的红楼让人感觉焕然一新。每个房间都值得细细品味”。”
  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副馆长黄春锋告诉记者:北大红楼作为北京市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场所,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前期主要以团体预约为主,每天限流1000人,未来一周已基本约满。


  现场展出蔡元培为北京大学设计的校旗、鲁迅设计的校徽。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多件文物与武汉渊源深厚
  长江日报记者在现场探访时看到,当年北大红楼的每一间教室,都精心布置成展厅,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主题是“经历近代各种力量救亡图存探索的失败,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介绍了近代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及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救亡图存探索。记者在现场看到刊载有伊犁将军马亮奏请兴立皮毛公司事宜的《湖北官报》;还有张之洞1890年在湖北设立汉阳铁厂的老照片,图片说明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
  现场还以油画和浮雕形式,展示了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情景。尤其珍贵的是,现场还展出了1911年10月11日,武昌起义亲历者、英国人劳拉关于武昌首义爆发的书信,揭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峥嵘岁月。


  展览再现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场景。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亲历武昌起义的英国人劳拉写的相关书信。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第二部分主题是“唤起民族觉醒,构筑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其中一个单元重点介绍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全国各地的进步社团,1917年10月恽代英在武昌发起成立的互助社,以“群策群力,自助助人”为宗旨,成为武汉地区成立最早、影响最大的进步团体。现场展出了1928年武汉互助社十人合影,以及湖北旅京学会发行的进步报刊。


  现场展出武汉互助社老照片。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湖北旅京学会发行的进步报刊。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高文举 摄


  尤为罕见的是,现场还展出了向警予生前使用过的名片。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高文举 摄
  蔡元培为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场展出了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由来自武汉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


  展览复原了蔡元培办公室场景,图中左侧镜柜内陈列着他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第二部分的第五单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北京早期党组织”中,专门展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名录,其中武汉有包惠僧、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张国恩、赵子健、郑凯卿、赵子俊。武汉早期共产党员人数,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这个单元重点介绍了中共一大,在出席党的一大会议13名代表照片墙上,除了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上海的李达、李汉俊都与湖北有很深渊源。现场还展出了湖北人李汉俊讲学时用过的皮包、刊载有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一文的《新青年》第9卷第2号(1922年6月1日)。李达是武汉大学校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校长。


  湖北籍共产党人李汉俊1922年讲学时用过的皮包。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高悬“劳工神圣”牌匾,再现京汉铁路大罢工
  现场浓墨重彩地展示了长辛店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在相关展厅里,醒目地高悬着“劳工神圣”四字匾额。据介绍,这块匾是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上,由武汉工团联合会赠予的。1918年蔡元培先生在演讲中提出“劳工神圣”,劳动群众首次获得崇高地位,迅速成为新文化运动启蒙口号,引发了人们对劳工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劳工群体也进入中国社会公共话语空间。


  北大红楼浓墨重彩展出京汉铁路大罢工悲壮历程。长江日报特派记者 任勇 摄
  1923年2月4日,京汉铁路3万名工人大罢工爆发,2月7日遭到军阀吴佩孚的镇压。北大红楼这次现场展出了“二七大罢工”中牺牲的罢工领导人林祥谦、施洋照片,以及施洋烈士在狱中写的日记、施洋先生纪念录。展览中还刊登了“京汉铁路大罢工中牺牲的烈士名录”,其中江岸分会牺牲烈士38人。


  施洋烈士狱中日记和《施洋先生纪念录》在北大红楼展出。
  (长江日报特派记者柯立 张维纳 高萌 )
  【编辑:朱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