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全面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
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奋力谱写武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总书记在武汉新港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内河航运作用,发展江海联运,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在贺信中明确要求湖北武汉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奋进新征程
全面推进武汉现代化建设
武汉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上下要紧扣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奋斗目标,努力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武汉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九个重点
(一) 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二) 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三)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四) 提升城市引领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
(五)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六)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加快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八)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城市
(九)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武汉
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
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光谷广场。长江日报记者高勇 摄
科教优势是武汉最核心的优势,也是决胜未来的关键。党代会报告提出,把创新摆在事关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进全市域、全链条、全社会创新,努力把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布局大科学装置集群,壮大战略科技力量
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推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纵深发展,争创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区域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努力将东湖科学城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重点实验室“一室一策”:“一室一策”高标准建设光谷实验室等湖北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突出原创引领导向,加强前沿交叉研究,推进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夯实数字新基建,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党代会报告提出,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建设数字资产评估交易中心,探索城市全场景智慧应用。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符合城市特征、具有独特优势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增强城市运行灵敏感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增强城市运行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打造“整体智能、高效运行”的现代数字政府。
推行“一码通行”:推行“一码通行”,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让市民畅享智慧新生活。
围绕“965”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965”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推进钢铁、石化等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建设万亿级、5000亿级产业集群。
培育产业增长新引擎:深入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等四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大力发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氢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电磁能、量子科技、深地深海深空等前沿领域,培育产业增长新引擎。
提升现代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世界“设计之都”。
做强平台载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
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等现有平台建设。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高效协同,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深入推进院士引领:深入推进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打造全国重要的枢纽型技术要素市场。培育中小创新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培育集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让武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东湖绿道。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从“美丽武汉”到“共同富裕”,党代会报告描绘幸福生活的城市画卷。展望未来,民生品质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武汉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城市奋斗目标汇聚着每个市民的未来憧憬。
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和谐有序”的城市形态
突出滨水生态特色:高标准高水平规划建设“两江四岸”,打造“错落有致、疏密有度、和谐有序”的城市形态。
打造“轨道上的武汉”:畅通主城与副城、副城与副城骨干路网,织密提升区域循环路网。推动“主城加密、新城成网”,打造“轨道上的武汉”。建设世界一流城市电网,提升燃气管网稳定安全保障能力。定期开展“城市体检”,打造韧性城市。
精细建设、精致作业、精心管护: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大城管”、精细化治理体制机制。
充分彰显江风湖韵特色,努力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充分彰显江风湖韵特色:充分彰显江风湖韵特色,打好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组合拳”,真正实现“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深入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加快建设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加强东湖等湿地保护与修复。
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逐步增加空气优良天数。加快打造多层次公园体系,努力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绿色福祉。
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支持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系统建设,努力打造全国碳金融中心。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开展低碳示范创建活动,争创“无废城市”。
彰显城市英雄特质,不断提升武汉知名度、美誉度
用好抗疫“大思政课”: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广泛开展“武汉因你而荣”等文明实践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用好抗疫“大思政课”,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彰显城市英雄特质,不断提升武汉知名度、美誉度。
打造12分钟文体圈:规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持续提升各类重大文体活动影响力,打造12分钟文体圈。
推出名师名作:实施汉派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推出更多彰显武汉精神、时代气象的精品力作。
打造红色精品:擦亮武汉文化标识,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先行区、东亚文化之都。加强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革命文物保护展示,打造一批红色文艺精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打造旅游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壮大一批特色产业链。着力提升黄鹤楼景区、东湖风景区、长江夜游、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品质,努力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发挥“主引擎”作用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阳逻港。长江日报记者任勇 摄
积极服务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做强市域、引领省域、带动区域——展望未来,武汉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力,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主引擎”。
提升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能级
党代会报告提出,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武汉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能级,多方联动推进跨区域合作,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
多方联动共促跨区域合作:强化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联动,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强与长三角、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联动。深化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
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加快构建“超米字型”高铁网和“一环八向”普速铁路网,建设中欧班列区域性枢纽节点,打造铁路客货运“双枢纽”;推进天河机场扩容升级、天河空铁综合枢纽建设,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和中部地区枢纽港,完善内畅外联中部陆海大通道。
武鄂同城化打造城市圈战略先导
党代会报告提出,强化“九城就是一城”理念,更好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引领带动作用。
以武鄂同城化为先导:以武鄂同城化为先导,坚持交通互联先行,整体推进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全力打造最具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
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加快建设以武汉为中心、辐射城市圈的“七环三十射”高快速路网,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四网融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圈”。
优化产业分工协同:形成研发在武汉、转化在城市圈,主链在武汉、配套在城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城市圈的创新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
党代会报告提出,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紧扣“综合枢纽”和“要素集聚”强基筑底,聚焦“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扩量提质,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
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改革: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财政等领域改革。坚持亩产论英雄,优化产业用地供给,实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谋划实施一批引领性改革。
让企业专注创新、安心创业:加快实施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推进国家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做强做优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优化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让企业专注创新、安心创业。
努力成为内陆地区外资外企落户首选地:发挥自贸区引领作用,高质量建设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持续提升口岸功能,努力成为内陆地区外资外企落户首选地。
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消费品牌引领计划,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布局国际消费新地标。融入“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塑造新时代“货到汉口活”竞争优势。
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外贸新业态,搭建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培育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承办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重大国际会节赛事活动,不断提升武汉国际影响力。
营造国际化工作生活环境:加快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事联办、全市通办”。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打造“信用武汉”。建立健全常态化、精准化服务企业机制。加快建设国际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努力营造国际化工作生活环境。
加快构建“一主四副”实现三镇协同
党代会报告提出,突出区域特色,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实现三镇协同。
打造现代服务业中轴带:主城以“两江四岸”为核心,提升高端要素、优质产业、先进功能的集聚承载能力,打造现代服务业中轴带和城市主中心。
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四副”聚焦产业集聚、品质提升,建设产城融合的现代新城。光谷副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光谷,车谷副城加快建设万亿级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临空经济区副城加快港产城一体化发展,长江新区副城打造承载全球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未来之城、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的大美之城、现代城市建设治理的典范之城。
全方位打造乡村“后花园”:发挥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促优势,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的城市生活保障、市民休闲空间、城市生态屏障功能。
强化规划引领:建立全市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树立世界眼光、精品意识,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完善,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发展,实现三镇协同。
(整理: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肖畅)
【编辑:朱晨颖】
点击下图查看专题↓
一周热门
- {{index+1}}{{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