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频道 收起频道

【九城同心向未来】第9期——人才共享为武汉城市圈带来蓬勃活力

重点专题 > 武汉城市圈新闻周刊 > 关注

2022-04-11 09:1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4月2日14时,清明假期前一天,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熊又升从鄂州市杜山镇东港新村徐斌合作社返回武汉。作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和鄂州市市级科技特派员,他经常到鄂州的田间地头,帮助当地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每周往返武汉和黄石两地,也已成为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军的日常。他牵头的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自2020年8月正式运营以来,已与35家模具钢产业链企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为黄石100多家相关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00余件。
  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除了急需投资和项目,企业要发展,也急需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为了解决人才引进留用难题,人才共享模式已在武汉城市圈悄然流行。


  3月30日,12家来自武汉、黄石两地的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企业高端人才“共享”成为新趋势。
  ■ 柔性引才为黄石破解技术难题
  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作为制造业的基础工艺装备,模具的智能化水平决定产品的市场地位,是推进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关键。
  2020年11月,为了提升模具的创新研发能力,黄石市西塞山区政府和华中科技大学合作,投资约1.2亿元共建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力量,重点围绕模具钢、模具设计制造技术及相关机械产品设计制造等,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分析检测及交易展示等综合服务,为黄石模具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科研创新的动力。
  目前,华中科技大学李建军教授团队、武汉科技大学吴开明教授团队、武汉工程大学吴和保教授团队等4支创新团队、51名核心专家陆续入驻黄石科创模具技术研究院,为黄石钢铁精深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高端智力支持。
  而作为黄石市福星铝业有限公司的科技副总,华中科技大学张祥林教授除了亲自上门,还经常派自己的研究生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张祥林看来,“这其实是一种双赢,既让研究生得到了现场锻炼,也能帮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2021年7月,张祥林被黄石市委人才办选派到黄石市福星铝业有限公司任科技副总。上任以来,他帮企业解决了模具仿真、再生铝精炼提纯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设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了模具仿真技术人才队伍。
  “学校的技术能应用到企业的需求上,企业能提高研发能力,学校的科研成果能实现转化,这种合作是双赢的局面。”湖北工业大学孙国栋教授认为,科技特派员等校企合作的方式非常好,双方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为黄石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孙国栋服务的对象是三丰智能,这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机器人生产线研发设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孙国栋和企业合作,完成了复合袋缺陷视觉检测的技术攻关,提升了检测速度和精度。同时,企业还和湖工大联合成立了研发中心。
  据黄石市科技局介绍,近年来,黄石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活动12场,291家黄石企业与69家在汉科研院所建立柔性引才、技术合作关系,引进315名高层次人才,解决产业技术难题623项,推动100余项科技成果在黄石转化生产。
  黄石市科技局狠抓产业链创新团队建设,在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核心创新团队10个,集聚核心专家58名;在重点产业链企业培育省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2个,评选市级创新创业战略团队12个。黄石市创新实施“服务产业专才支持计划”柔性引才获评“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经验”。
  ■ 共建研究院为赤壁揽才聚智
  武汉大学教授洪昕林每周除了上课,剩下的时间大部分都在赤壁市。他是赤壁市的产业顾问,一手促成了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成立。


  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
  2019年,洪昕林到赤壁挂职副市长。当时赤壁已经在大张旗鼓搞招博引硕工程,还建了一个创新聚集区,对准了产学研做规划。在政策鼓励下,高校已经有很多科研人员兼职兼薪、创新创业,这种模式有没有可能搬到赤壁?洪昕林看准了时机,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的运作构想很快成型。
  2020年4月,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成立,施行“事业单位+国资企业”的双平台管理机制。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作为事业单位,由政府派驻行政管理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作为政府编制机构,利用财政性工作和科研经费,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人才支撑、技术保障和咨询服务,让科研人员摆脱行政体系的束缚。同时成立的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国资企业,由外聘专家教授和职业经理人负责运营管理工作,通过市场化运作,让人才贴近市场,让项目来自一线,让技术服务社会,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摆脱束缚,创造价值。
  赤壁市秉持“共建、共享”原则,建设湖北赤壁产业技术研究院,整合政府、企业研发实验室30多个、10万余平方米,其中1万平方米以上的实验室有5个、5000平方米以上的有8个。
  投资3亿元建设的赤壁市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组建了7大实验室,试验设备220余套,现有员工86人,其中全职人员68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22人),聘用技术顾问18人;外聘全国各地院校、研究机构专家30多人。
  赤壁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是县级市获批的首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一年来,已申请专利共计15项,孵化创业团队7个,引入创业团队近10个,孵化科技型企业10多家,当年就实现盈利。
  赤壁青砖茶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担任首席科学家、院长。去年,赤壁青砖茶实现生产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43.3%,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53.3%。
  通过坚持发挥自身优势,自主研发,不断提高研发能力,赤壁市成功孵化出为邻环保、珞珈邻宇、珞瑜科技、生合元科技等14家企业,新申请或技术转让专利11项,引进国际首创农业技术成果1项,自研技术成果转让3项,在研项目30余个。
  同时,赤壁市为19家民营企业选派(聘)科技负责人,帮助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加大与各大高校的联系,吸引高层次专家在赤壁市进行成果转化。
  依托高校资源和科技资源,以科技招商为抓手,引进龚健雅院士团队与无人系统测试基地项目和汉宁轨道、珞珈伊云激光雷达和珈鹰智能科技项目,预计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上亿元;引入青岛藻蓝项目和洪葵教授珈海药业项目,引进氢能产业园项目和中南电力设计院储能项目;引入维达力急需的原材料三代半导体碳化硅材料的上游企业北京绿清,有力支撑了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链的发展。
  ■ 科技人才向城市圈下沉
  近年来,武汉科技人才力量持续向城市圈下沉和共享。《武汉城市圈科技同兴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积极推进“32232”科技工作工程:组织3场创新创业活动,安排武汉市院士专家20人、科技副总20人、博士服务团30人、科技特派员20人等到城市圈八市开展技术支持。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熊又升(左二)现场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除了黄石,武汉城市圈其他城市,也正享受着和武汉共享科技人才带来的助益。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熊又升,从2019年起被选聘为鄂州市科技特派员,先后服务过鄂州市泽林镇万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杜山镇下王村、杜山镇兴港生态农业合作社。
  鄂州毗邻武汉,服务对象遇到问题,熊又升立马就会赶到现场。有一次,一个合作社稻虾共养的虾出了问题,虾农急得凌晨3时给熊又升打电话。天亮后,熊又升赶到现场,经过查看,发现是因为温度突然过高、虾苗过多导致的水体缺氧问题。熊又升指导虾农往田里放水增氧,很快便解决了问题,为虾农挽回了损失。
  在熊又升的指导下,泽林镇万兴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获得了农业农村部颁发的水稻种植基地的绿色证书和有机证书,社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杜山镇下王村农民朋友的鲜食玉米产量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环境更友好。通过结合湖北省科技研发项目“抗逆高产鲜食玉米品种筛选与轻简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技术试验示范,引导杜山镇兴港生态农业合作社农民选用优质抗逆高产鲜食玉米品种及配套技术,扩大了种植规模,振兴了当地鲜食玉米产业。
  位于天门的湖北润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2020年高新产值达1亿元。2021年,该公司15名研发人员获评工程师、30人获评助理工程师职称。这些成绩,离不开该公司科技副总、武汉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曾丹林教授的付出。
  湖北润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主营废矿物油回收综合利用,曾丹林2020年受聘任“科技副总”。任职以来,曾丹林为企业中青年科研技术人员在科研和工艺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答疑解惑,帮助企业解决了4项生产技术问题;协助企业形成多项知识产权,其中两项发明专利已实现成果转化。
  据统计,2021年武汉共安排院士专家、科技副总、博士服务团、科技特派员288人到城市圈各市开展技术支持。
  其中,武汉高校院所的12名专家教授以“科技副总”身份入职孝感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黄冈地区110家企业与武汉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对接,建立省级专家工作站27个,引进省级科技副总16人、博士后服务团15人、科技特派员93人。鄂州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华中科技大学鄂州工研院,目前已孵化13家科技型企业,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些科技型企业已走向产业化。仙桃8家企业与武汉纺织大学签订企校合作协议,与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共建黄鳝产业技术研究院,集中攻克黄鳝繁育和精深加工关键环节。天门有58家企业与武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潜江已与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大学等签订市校合作协议。
  ■ “人才飞地”实现人才共享
  3月30日,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举行招商推介会暨入驻项目签约仪式,共有12个来自武汉、黄石两地的项目集中签约,涉及智能制造、环保治理、新经济等多个行业领域。
  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是黄石对接武汉科创资源的桥头堡,既是“科创飞地”,也是“人才飞地”。开园不到一年,园区已引入了63家企业和机构,聚集研发人员近300人。
  “我们选择入驻园区设立第二研发中心就是看中了光谷地区的人才资源优势。”浙江力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力石”)副总裁吕海介绍。
  浙江力石总部位于杭州,是一家专注于“数智文旅”“数智乡村”“数智园区”的技术应用和运营研究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主要致力于AI认知、内容算法、虚拟IP、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在公司现有人员构成中,研发技术人员占比60%,人才是我们高新技术企业考虑的第一要素。”吕海说,浙江力石在全国范围内多次考察第二研发中心的选址,最终选择在黄石注册并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正是因为武汉光谷高校云集,高素质人才密集度高,借助园区提供的人才招聘平台,企业能够与武汉人才资源实现无缝对接。目前,浙江力石在园区内的第二研发中心已吸纳30余位高素质人才,今年内计划将扩充至百人规模。
  湖北远大生命科学与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入驻园区之前,在武汉只有一个4人科研小组负责产品的研发工作。入驻离岸科创园后,仅半年时间,研发小组就发展成为由中科院博士带队、硕士学历占比90%以上的26人“豪华”团队。
  近日,黄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印发的《黄冈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也提出了“人才飞地”的建设规划:到2025年,柔性引进院士20名,引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20名、创新创业团队30个;每年引进科技副总50名,选派科技特派员150名、国家三区人才70名。高标准建设光谷科创大走廊黄冈功能区,打造离岸科创中心和“人才飞地”,统筹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校联合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创业平台。
  《黄冈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特别指出,要实施“黄冈·武汉”人才共享计划。
  2021年12月21日,武汉、黄石两地人社部门在武汉签订《武汉黄石人社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加强两地人才引育留用、职称评审、技能评价、人事考试等领域合作,定期举办人才推介、招聘、交流、研修等活动,联合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共建共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平台项目,开放共享两地技工院校优秀师资、课程等资源,促进黄石人才需求与武汉科教资源禀赋互补,共建人才资源融通合作先行区。
  2021年12月8日,武汉、孝感两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签订同城化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汉孝两地人社部门将重点围绕就业创业、社会保险、人才服务业务等5个方面开展对接合作。双方将共享企业用工信息,开展联合招聘活动,促进汉孝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以中高层次人才培训培养、企业家访问交流为重点,搭建汉孝两地中高端人才交流平台。
  人才共享,已成为武汉城市圈的普遍共识,成为推动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最具活力的要素。
  (长江日报记者高喜明 见习记者聂奥林 通讯员易超 黄凰 李玉 周帮顺)
  【编辑:朱曦东】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