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外办退休干部忆海外引智历程 大胆起用“洋厂长”

2018-07-18 02:09 来源: 长江网-长江日报
调整字体

  市外办退休干部忆海外引智历程 大胆起用“洋厂长”永葆改革的初心

  1992年11月16日,德国专家米歇尔斯(右二)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周健文(左二)担任翻译(资料图片)

  周健文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  长江日报记者金思柳 摄

  长江网7月18日讯   “40年来,外国专家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对中国震动巨大。打开国门,不是一句口号,真真切切、实实在在,非常有幸参与这一关键进程。”13日,市外(侨)办国际化推进处、外国专家处原处长周健文回忆起我市引进外国专家的历程,感慨万千。

  周健文说,40年的实践成果证明,引进外国专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创新性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经济得以驶入“快车道”的关键,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对外释放的显著信号。

  对待产品如同自己孩子,

  德国专家助汉产皮鞋打开国际市场

  周健文今年61岁,1982年,作为武汉红星制革厂的一名工人,通过中国轻工部的选拔,他公派至联邦德国留学,为期3年。

  1984年11月,德国专家威尔纳·格里希受聘武汉柴油机厂,成为中国国企首位“洋厂长”,这个消息,身在德国的周健文从当地报刊上读到了,深受触动。“破天荒啊,一个德国人能到中国企业当负责人,当时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周健文说,此后,他感受到强烈的使命感,“请进来,走出去,中国改革开放如此大刀阔斧、有魄力,非常鼓舞人心。”

  1988年,武汉引入外国专家又有新进展,德国专家皮希勒就任东风皮鞋厂厂长,因公派德国学会德语的周健文也借调到该厂,任翻译兼厂长助理。他记得,皮希勒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身材魁梧、满面红光、脚步生风、语速很快。“他到厂里上楼梯都是两级一步,让我们跟不上。”

  “皮希勒带来先进的生产观念,在他的影响下,东风皮鞋厂可谓脱胎换骨。”周健文记得,皮希勒很少待在办公室,平时总是一身白大褂,在车间转。因当时东风皮鞋厂存在做工不精的问题,皮希勒对产品质量重点关注。皮面皱褶、针脚不匀、装饰花穗长短不一等,他都会当着工人的面指出,要求改正。他还经常把成品鞋捧在手里,对着哈口气,用自己的工作服衣袖仔细擦拭出光泽,高举起来对工人说:“你们看,这是件作品!对待产品要投入全身心的热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

  为打开出口销路,皮希勒要求坚持手工制作,从德国引入男鞋设计师,根据欧洲市场下季需求,现场设计图样,认真打样,得到客户认可后,批量生产,并强调,信誉是企业生命,外贸订单出货时间绝不能延误。在他的引导下,东风皮鞋厂男士手工皮鞋出口量增大,企业效益稳步提升。

  深植严谨认真的精神,

  中国首位“洋厂长”建言饭店地毯问题

  1992年周健文调入市外(侨)办引进国外智力办公室工作,他深深感受到武汉引入外国专家的脚步在加快。他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武汉专门接待外宾的胜利饭店经常住满来自各国的专家,有时一房难求。

  1993年以后,已经卸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的格里希三次来汉,访问企业,给周健文留下深刻印象:满头银发,精神头足,对武汉和武汉企业充满关切的神情,一句“我是武汉人”时常挂在嘴边。

  “只要与发展相关,他对看不惯的事,一定直言不讳。”周健文清楚地记得,1995年9月的一天,格里希到访武汉,入住胜利饭店。当天,格里希发现,饭店大堂铺了一块浅粉色地毯,上面有污水泼洒形成的一块污渍,他表现出不解的神情。格里希找到周健文,一同与饭店负责人交涉,以他一贯的严谨作风,向饭店管理层提出意见:酒店地毯不宜采用浅色调,还应加强管理,出现污渍要及时处理,否则将影响酒店声誉、制约企业发展。

  周健文回忆,那次访华,格里希还去了海南马自达公司,当他看到汽车零部件露天存放时,提出意见:海南雨水多,零件淋了雨容易生锈,影响产品质量,必须整改。“只要与发展相关,他都会关心,都会建言。很多外国老专家都是这样,把严谨治厂、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植中国。”周健文感慨。

  格里希、皮希勒等来汉专家都来自德国退休专家局。周健文称,改革开放之初,武汉与德、法、日等国退休专家局保持密切联系,通力合作,这是武汉外专工作的得力举措。因为,相比在职专家,退休专家有时间、也愿意来发展中国家贡献智慧,且不求回报,义务奉献。“充分发挥外国退休专家作用,让武汉在改革开放之初下出一步先手棋,在引进国外智力方面领先全国。”

  践行“让每个人得到关爱”,

  外国专家影响领域不断扩大

  “很多外国专家深深感动了我,他们对中国的作用不只是推动生产。”周健文向记者展示一张珍藏的照片,照片中是一对面容友善的德国夫妇,他们是海因兹·克莱特和罗莎·克莱特。

  上世纪80年代初,克莱特夫妇来汉,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任外教。海因兹·克莱特是德国顶尖精神康复专家。当时,他发现武汉精神病治疗水平不高,便萌发心愿,在武汉开一家精神康复中心。

  后来,克莱特夫妇与几个武汉的精神科医生合作,自费创立中德精神康复中心。之后的几年,因工作需要,周健文与他俩频频接触,感受到他们朴素的人道主义和高尚的博爱精神。

  在中德精神康复中心,周健文曾看到,上百精神病人被精心指导,参与手工制作等多项技能训练。因资金紧缺,克莱特夫妇想方设法从德国募集来二手各类手工设备,手把手教患者生产刺绣、皮拖鞋等产品,并想办法义卖出去,让病人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得以疗愈。

  周健文说,他不止一次看到,海因兹·克莱特将路边的精神病人“捡”回,为他们梳洗打理,安排饮食,长期在其康复中心疗养。为了病人们能有手工制作器材,罗莎·克莱特不惜四处奔走,还曾专程到北京,在一场国际博览会上,与德国普法夫公司商谈提供二手缝纫机援助事宜。为了扩大受益面,他们还在三阳路开办了一家中德精神康复白天医院。然而,中德精神康复中心坚持低价、公益属性,克莱特夫妇的努力可谓毫无经济回报。“他们用行动践行‘让每个人都得到关爱’的承诺,他们留下的这些理念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周健文虽已退休,但仍关注着武汉外专引进步伐。他说,近年来,武汉外国专家引进呈现多元化、尖端化的趋势,专家更多投入高科技研发、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领域,这与武汉发展实际相适。他认为,下一步,武汉要在高科技领域加大外专引进力度,让外国专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责编:吴蕾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