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戈为武:华夏文明孕育和平智慧
重现丝绸之路驼队壮景 记者何晓刚 摄
“和合”是和平、和睦,是结合、融合 新华社发
开幕式上的甲兵方阵 新华社发
开幕式文艺表演 新华社发
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溶化在华夏血脉之中。
开幕式演出中,古代军事、和合之道、丝绸之路串联演绎为一部部史诗,把中华民族的和平追求展现在世界面前。
幅员辽阔的土地上,中华先祖开拓荒野、勤恳劳作,化荒田为耕地,变阡陌为通途,人们在海晏河清中安居乐业,在天人合一下生生不息。这幅农耕画卷,奠定了崇尚和平的中华文化根基。
画面一转,气势恢宏的“甲兵方阵”冲锋而上,整齐的兵阵以盾牌摆出“和合”二字。“和合”是和平、和睦,是结合、融合。用兵器象征和平的演绎方式,体现的是中华文化中“止戈为武”的思想,能够止住干戈,才是“武”的最高价值。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甲兵高声诵读:“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同舟共济,和而不同,四海一家,协和万邦。”“和”是中华思想的灵魂。“以和为贵”“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中国的“和”摒弃了赢者通吃、零和博弈,崇尚“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各种文明文化绽放出千姿百态。
随着一句“明月几时有”,《清明上河图》缓缓铺开画面,画中呈现的,是一幅极具中国韵味的民生画卷:望不到尽头的长街中,游人乘马而过,客者酒楼宴饮,小贩欢喜着营收,船夫于河间穿梭,人们安享着太平世道,日子过得繁忙而充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好日子”就是丰衣足食加上阖家团圆。《清明上河图》配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吟诵,一画一词相辅相成,道出了最浓烈的中华情感:天下太平,家人团圆。
中华的先人不仅热爱和平,也传播和平。沙漠之上驼铃叮当,车队和商旅踏出了一条丝绸之路,技术、文化、思想、商品沿着这条道路流通于东西方之间。丝绸之路的两端,国家与国家日渐亲密,民族与民族互相了解,逐渐打破了观念的隔阂,学会了彼此尊重理解。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人和平思想结出的硕果,“和合”精神在这条道路上放出了万丈光芒。
从5000年前的荒烟蔓草,到春秋战国的“兼爱非攻”;从崇尚安定团圆,到播撒和平的薪火,几段节目演绎的,正是中华文明中自生的和平基因。中国人坚信,守卫家国的才是真勇士,开创和平的才是大英雄,海纳百川才是真君子,兼济天下才是大业绩,任凭时光流转5000年,此心、此情不曾改变。
长江网评论员 李尔静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