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的潜水队”——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掠影

“寻找心中的一抹绿”摄影大赛

从武汉出发,用相机记录旅途中的各种“绿色”。

争创文明城市

今年是武汉市新一轮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起步之年。

您的当前位置: 新闻中心 > 武汉科教图片

校园童谣能否再刮绿色风

发表时间:2009-11-04 08:17

来源:长江网  进入论坛
分享到: 6.02K

(楚天金报) (记者 刘辉)“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曾几何时,一曲《上学歌》成为多少人儿时童谣的记忆。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具有任何动画、玩具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首好的童谣是一个时代童年的写照。然而,记者日前调查发现,孩子们口中传唱的,不再是经典、健康的童谣,而是带着嘲讽、甚至恶搞的灰色童谣。“拯救童谣!”部分有识之士发出疾呼。今年,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组织开展了优秀童谣推荐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共收到347件作品,其中80首作品入围优秀童谣。

  

  灰色童谣为何难以杜绝?新童谣能否打响狙击战?

  经典童谣被遗忘
  灰色童谣盛行校园

    在江岸区沈阳路小学六年级老师夏娟娟的印象中,几年前,学生中特别流行一些灰色童谣。经典的《上学歌》被改编得面目全非:“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

  

  年轻的夏老师摇头叹道,“我们小时候做游戏时唱的《董存瑞》、《马兰花开》多么优美上口,但是现在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唱了。”她说,与孩子们差不多隔了一代,自己小时候传唱的童谣离现在的孩子太远,不清楚是理所当然。

 

    为印证夏老师的话,记者随机抽查了该校9名六年级学生。当记者要求学生完整地唱出原版《上学歌》时,多数孩子竟只会哼出曲调,却记不得歌词。
 

   “很多童谣还是在上幼儿园时学的,早就不会唱了。”一名胖胖的男生笑嘻嘻地告诉记者,现在的同学更爱传唱一些顺口溜或是打油诗之类的“新”童谣,这些童谣大多改编自儿歌、诗歌和流行歌曲。

 

    男孩还对记者现场“卖弄”了一首“新”童谣:朝辞白帝彩云间,某某来到洗手间……

  灰色童谣多系原创
  小学生称要“嘲讽社会”

    “保证书、保证书,保证以后不读书。”这样的灰色童谣并不少见。夏老师告诉记者,现在校园里盛行的童谣,多数系高年段学生原创。还有来自中学生的。校外培优班上,大家很容易相互传唱。

 

    在学生眼中,会念最新的童谣才代表自己不落伍。夏老师说,有一次组织班会,要求学生上台表演才艺。一名学生即兴念了一首灰色童谣,没想到全班同学跟着附和起来。其中一名男生由于不会念,同学们当场鄙夷地“咦”了一声,该男生羞得抬不起头。

 

    “自编童谣就是为了嘲讽嘛。”采访时,几名六年级学生坦言。一名男生现场念了一段调侃味十足的顺口溜“大头是个苕,吃饭不用瓢。长得像个哈密瓜,吃饭用手抓。”该男生告诉记者,“大头”是自己给一名同学取的外号,个头大,爱欺负人。有一次被“大头”欺负后,自己一气之下编了这段词,没想到迅速受到同学们的追捧。有事没事,同学们都爱凑到“大头”面前念叨。“大头”听后不仅不生气,还乐呵呵一笑了之。

 

   诞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经典儿歌《一分钱》也被学生篡改:“我在马路边,捡到十元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叔叔拿着钱,买了一包烟。我生气地说,叔叔不要脸。”

 

   记者问学生为何这么改,学生稚嫩的话语让记者无语。“既搞笑,又有讽刺意义,因为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子。”一名学生说,电视上经常播放警察、城管知法犯法,所以同学们就编这样的儿歌唱。

  折射社会现状
  灰色童谣不可一棒打死

    记者调查发现,虽然一些童谣内容并不健康,但内容却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宣泄了心中的负面情绪。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有同感。

 

    江岸区解放中学校长胡水生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孩子们的烦恼,是他们在并不和谐完美的师生关系中、在过重学习压力之下产生的一种宣泄,是为了排遣心中的烦恼,发泄不满,属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而孩子们这些情绪是在现实生活中累积起来,却又无法向家长和老师诉说,只好在同龄人之间偷偷流传,所以说他们承受着现代社会的重压。”

 

    胡校长认为,灰色童谣是孩子们对成人文化的一种“嫁接”,融入了社会上的一些流行元素,以戏谑的方式发泄不满情绪,或以变形的手法反映学校乃至社会上的许多不正常现象。尽管痞子童谣的内容是不健康的,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因此更容易获得认可和流传。

  面临“过时”质疑
  童谣遭遇断层尴尬

    40年来,一首带着沪剧紫竹调韵味的轻快儿歌《一分钱》成了几代人心中美好的记忆。但是现在,这首大众儿歌面临着“过时”的质疑。
   

 “现在物质文明飞跃发展,别说一分钱,一元钱掉在地上都不见得有人捡。”汉阳区一名小学老师表示,如果现在还强求学生唱这首童谣,未免过于矫情。但也有老师认为,童谣旨在歌颂拾金不昧的精神,不管是一分钱或是百元大钞,只要掉在地上,捡起来交公才是理。

 

    不可否认的是,在多种因素影响下,童谣的确面临着尴尬,因为适合中小学生传唱的童谣并不多。“童谣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家长王女士认为,过去物质短缺,社会生活贫乏,小孩能玩的就是捏捏泥人、大家一起唱唱童谣和做游戏。但现在时代不同,娱乐元素变迁日趋多元,孩子们能玩的东西太多,拥有更多的选择。上网、游乐园、拓展训练野营、郊游等等,那些可能更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童谣才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

 

    难道童谣真的走向衰退?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除了在幼儿园学到的童谣,现在流行的童谣很少,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童谣经典不多、歌词太复杂。她觉得,能够流行的童谣,应当具有歌词大众化、简单、贴近生活,曲子有高低起伏、有压韵,唱起来朗朗上口等特点。

  全国推广优秀童谣
  能否再“绿”起来?

    今年10月,全国海选优秀童谣,80首作品入围。值得关注的是,参与者不乏中小学生。江苏省5首参评作品中,有4首由中小学生原创。在网络投票中,《小溪流》、《小纸片》等学生作品获得很高的人气。
 

   我省也有3首作品参赛,分别是武汉市曙光幼儿园副园长李明灯创作的《化妆》、湖北省作协作家管用和创作的《祖国是把大琴》、湖北楚天网络仙桃分公司职工韩胜桥创作的《小和大》。据了解,我省3首参赛童谣获得网友们较高的评价。
 

   “希望以比赛为契机,让这些新童谣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明灯由衷地表示。任教十余年的李园长说,因为职业关系,自己平时酷爱创作童谣,目前已积攒作品100多首,《化妆》就是其中之一。
 

   “我给大树化个妆:绿头发,绿衣裳,大树穿上真漂亮;我给天空化个妆:蓝丝带,蓝脸庞,太阳见了喜洋洋;我给长江化个妆:透明色,晶晶亮,鱼儿看了多欢畅。”童谣《化妆》中,童趣与环保相结合,活泼轻快,色彩明亮,受到部分网友的追捧。李园长透露创作动机,有一次看到小朋友玩“过家家”,模仿成人化妆。后来,看到小朋友画了一棵绿油油的大树,他灵机一动,将两者结合,于是有了这首童谣。
  

  李园长坦言,现在适合少儿的童谣太少了,不少童谣虽然是近年作品,但无论从曲调、意蕴方面来看都比老童谣差得较远。他最欣赏这次比赛中学生的作品。“既充满童趣,又贴近现代生活,学生的想象力超出我的想象!”他说,但愿比赛不是一场“秀”,如果这些优秀童谣都真正在校园里推广开来,肯定能涤荡灰色童谣。

 

    值得肯定的是,有的学校看到了学生的创作才能,并试图将其往积极向上的一面引导。在沈阳路小学,每个班级都有班歌,老师鼓励学生自创班歌,曲调欢快、内容积极即可。学校此举受到学生的欢迎。据悉,该校多数班歌都由学生创作。

 

责编:陈明

长江网24小时报料电话:上午8点至下午6点请拨打027—66668888;
下午6点至上午8点请拨打027—85779997;手机:18702712366。;
本文被浏览

延伸阅读

合作网站
E览微博
论坛热帖
今日排行
热门图片
文化五城
长江宽频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镜像网站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7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