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让盲区不再“失明”,“北斗+遥感”在极端环境中“探盲”

新闻中心 > 武汉频道 > 轮播图

2024-04-10 06:40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0日讯 4月8日夜晚,荆州段长江江面上伸手不见五指,但巡检人员面前的设备上,却显示着如白日般明亮的图像:在距离此地2公里处的一艘船上,有船员未按规定穿救生服。设备自动圈出了不规范部位的定位信息,待巡检人员判定处理。

  由武汉企业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这套能在深夜江面上自动“探盲”的系统,无论白天黑夜,它都能“看清”并识别2公里内船只和船上人员的实时行为。通过北斗系统提供精准的定位信息,江面上的生物活动、船只活动都不再有盲区。据悉,该系统即将在我省的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应用。

  赵梦奎展示用于探盲的“监控机球”,机身的9个摄像头搭配内置的算法,能够“探盲黑夜”。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4月9日,在武昌区斗转科技园内,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梦奎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江面探测只是这套“探盲”技术的应用场景之一,其技术核心源于鸣飞伟业自主研发的全国产化、自主可控的遥感信息智能快速处理算法引擎。

  “这套算法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快速识别、快速处理,能让黑夜里的图像变亮、正午时分的图像变暗,能像人眼一样看出目标正在做什么。”赵梦奎说,“这套算法由我们的研发人员自主研发,一行行敲出来的,从2007年累计至今已达400万行规模,相当于我们从2007年就开始盖房子,盖了14年。依托这套算法,鸣飞伟业在对海量数据、原始卫星图像的处理上已经做到国内最快水平。”

  赵梦奎介绍,鸣飞伟业的探盲技术目前已经过了3次技术迭代。公司刚成立时,以应急通信为主要技术,研发出手提箱大小的通信设备,能够在没有基站、没有卫星等任何通信设施的环境下,向外传递实时语音信号。这套通信设备曾在河南等地的特大暴雨中破解了“断电断网断路”困局,将灾难中心的情况传递到指挥部,为抢险救援提供了关键支撑。

  2018年,随着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诞生、成长与成熟,鸣飞伟业在北斗相关专家指导和建议下,将通信技术与北斗定位技术结合,“探盲”技术从“听得到声音”发展至“看得见位置”。

  鸣飞伟业研发的通信设备。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2020年,鸣飞伟业再次招引核心技术人员,将遥感技术与北斗技术相结合。“遥感就是在天上给你拍个照片,北斗定位就是算出来你在哪个位置,求出坐标。”赵梦奎解释,“加上沉淀多年的通信技术,鸣飞伟业已经能够实现‘通导遥一体化’。”

  长久的技术坚持下,鸣飞伟业“探盲技术”能为各类“极端地带”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摄

  长久的技术坚持下,鸣飞伟业“探盲技术”已能在黑夜、地铁隧道、灾难现场等难以探测的“极端地带”中,为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极端环境的保障工作都能胜任,‘北斗+遥感’已经在展现巨大的应用潜力。”赵梦奎说,“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开发,‘北斗+遥感’将在农业、环保、城建交通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

  (长江日报记者秦璟 通讯员况昕昀 叶子青)

  【编辑:赵可】